見、修與日常生活之一致性

林鈺堂上師之英語演講
弟子智蓮以波蘭語傳譯
於波蘭.華沙.噶瑪噶舉中心
二〇一八年五月廿六日

林上師審訂
弟子疾呼筆錄及初校中譯
弟子無盡光中譯

 

簡繁轉換 - 繁體

 

晚上好!噶瑪噶舉中心的贊助人,托馬斯親善地邀請我來此中心舉辦一些法務活動,他也請我演講今晚的題目。我不確切記得他的問題是什麼,但我明白他要問的是什麼,所以我把題目訂為, 見、修與日常生活之一致性」。就見、修與日常生活而言,從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就可以知道,即便我們有一些見地、有一些原則,但是,當實踐時,實際運用我們相信的原則,就免不了要容許例外情況。然後在日常生活中,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想得一樣,所以,最終我們必須做出妥協。所以,在世俗生活中,這個問題、這個一致性就已經是這麼困難了。現在,當我們談到佛法,困難就更大,甚至更嚴重;為什麼?因為,舉例來說,佛法的基本教導是說「無我」,而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有幾個人能忘掉「自我」?我們喜歡說,哦,這個我已經做了這麼多年了,我已經積累了這麼多的修持;那還是「我」。然後,在日常生活中,社會是基於「個體」的觀念,和「你的責任」、「你的義務」、「誰會從中得利」。所以,這和佛法所說的無我」是完全相反的。那麼,我們如何能在生活中遵循佛法的教導呢?整個社會都不接受那一套。即便我們說,哦,那麼我避開俗務,我只專注於佛法——在佛法裡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我們應該遵循哪種見地?因為有些人說,哦,只有釋迦牟尼佛原始的教導才是佛法,其餘的,有別的東西混入,那不是佛法。然後,還有像,啊,在英文裡叫做「仁(禪之日語發音) ,在中文裡叫做「禪」,禪宗,其基本態度是說,哦,我們應當不要依賴任何文字、任何佛經。所以,你想要談論見地,他們說,拋棄所有的見地!然後,在見地和修持之間,例如,曾有喇嘛說,啊,無常,所以,他給了關於無常的教導。然後,弟子問,無常之後呢?(智蓮:您說的「之後」是什麼意思……)哦,無常之後我們該做什麼?但他說,哦,既然是無常,那麼,你還期待什麼?無常之後就沒有任何東西;只是諸行無常——你不用執著於任何東西。但是,我們怎能修持這樣的見地?並不是說這個見地是錯的,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不知道如何依之修持。

所以,首先,我提出了所有這些困難,以便我們知道為什麼人們要我談論這個問題。因為當他們試圖使見地、修持和日常生活達到一致時,這確實是很難的。所以,我會基於我對這個問題的經驗提出我的見解,希望或許它可以幫助你在見地、修持和日常生活中找到一致性。而我認為達到這點的方法,不是說,你知道,試圖說,哦,哪個的宗派是對的、哪個的見地更好,我不這麼做,因為那種方式沒有止境。我們有《大藏經》;誰能真正讀懂,又把它們都讀遍呢?我的方法是說,讓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因為祂是每個人必須承認為達到圓滿證悟的人,對吧?每個佛教徒。所以,讓我們看看,「祂達到圓滿證悟」是什麼意思?還有,所有的教導都是在圓滿證悟之後出現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在圓滿證悟前是沒有(任何佛法的)見地的。並且,緊接著證悟之後,世尊沉默了整整一週;為什麼?祂知道這對普通人來說是無法表達的。然後,當祂試圖給一些教導來幫助別人,祂也必須考慮誰會有可能理解祂想試圖向他們展示的道理。

為何圓滿證悟這麼難(解)?佛經不是教我們說,哦,這是我們本有的——我們將不會獲得任何新的東西。它已經在這裡了,但為何我們不能理解它?如果它已經是你的,豈不是應該很方便嗎?你的錢你就從你的口袋拿出來,為什麼這麼難?所以,讓我們再看看釋迦牟尼是如何達到圓滿證悟的。首先,祂是位王子;祂有人生中所有的好東西。祂正處在盛年——祂不是體弱,沒生病,祂離那些,你知道,病、老、死還很遠。然而,祂放棄所有一切,而步入森林。所以,首先,我們自問,我們中有多少人能把證悟這麼認真地當一回事——你放棄一切只為了這個,即使你在舒服的環境裡;你沒什麼可擔憂的,但你把這些都拋棄了?所以,首先,祂把這個問題看得那麼地認真。祂認為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這是第一點。然後,第二點,祂達到圓滿證悟是在祂放棄了一切之後,並且祂很努力地為此辛勤,嘗試了許多修法達六年之久。然後終於,佛經說,當祂坐在菩提樹下,在夜裡的某個時候,祂看到星星,就在那一刻,祂證悟了。但是,祂每晚都看到星星,為什麼不在那時之前?為何一定要在那一刻?是什麼令之不同?為什麼——看星星的時候,之前不是證悟,而在此刻是圓滿證悟?

我不是釋迦牟尼;我也還沒達到圓滿證悟。所以,我要說的都是基於我對教法理解的經驗,並且把它們應用於實踐,然後逐漸理解到,哦,是這麼回事。在祂看到星星那一刻並且說是圓滿證悟,和之前祂看到星星的差別在於,之前他看星星都是「我在看星星」,但在那一刻,沒有「我」,只是——一切一體。所有東西——你知道,我和其他東西的最細微的分別消失了。在那時一切都是一體。但這不是神秘的,為什麼?即便是此刻,你經驗的一切,即使是有限的,以及受限於我們的感官,但是整體是,不需任何努力就出現,它是——沒有任何區別。所有的區別——他說,哦,這是聲音,這是我看到的,那是在你開始動念頭之後。在你動念頭之前,你根本不用去想,它們只是整體同時一起顯現,它是一體。

而祂花了那麼龐大的努力和時間才達到那境界的原因是,我們都知道,尤其是當今,我們能容易地見識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你知道,由於通訊之便利,因而我們看到人們是差異的。但是,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是什麼使我們不同?因為我們生在世界上的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見解中,你逐漸,你知道,通過你對某些觀點的執取,建立起一個心理上的「我」——你認為這樣才是對的,那樣不行;我喜歡這個,我不喜歡那個,然後你被所有這些限定了。例如,現在我們在談話,但外面有聲音,而且,在我提出來前,你可能沒聽到外面的聲音,你聽不到,因為你想聽我說的話。你已經,你知道,對於要吸收什麼做了選擇。而且,你如何才能從所有這些中解脫出來呢?從這些你已經內化的自限裡。並且,在社會裡你有你的地位,你的人際關係,你知道,所以,你們總是基於那些假定來互動,而人們,當然,試圖做不冒犯別人,又對我們自己或者大家較好的事。所以,你總是透過自己的見解來行動,而這就決定了此刻你是什麼人,此刻你會如何反應。所以,你遠離了你所處的實際、你所處的真實經驗。你被你的見解局限了,並且你的見解也限定了你的身體,而你並不察覺這點。但是,經過多年的修持,遵循佛法的教導,例如,哦,本來無「我」,所以,我們學著去開放,去放捨執著,而且所有的佛法修持都是試圖讓你做重複的事情,然後逐漸,你就沒有時間去思考你的舊習氣、舊成見,你對它們的執取開始鬆動。並且,當你的心地鬆開,你也會體驗到身體的放鬆。而經過多年的修持,才逐漸可能究竟達到你甚至不能執取任何東西。

舉個例子,現在每當我做演講,我都不準備稿子,並且即使演講前我就這個題目想了很多遍,我也記不住。它不在這裡(上師指著他的頭),而你聽到的就正是我此刻在心中有的,我沒有別的念頭,除了我正告訴你的這些。這是多年,幾十年修持的結果,以及(從事)佛法服務,因為當佛法服務是純粹地奉獻給大眾的時候,你知道,你就自然而然變成這樣。所以,這是可能的。但是,為何佛陀要試圖把這個傳達給其他人會這麼難呢?因為在那個境界中,你知道,沒有分別;但,無論我試圖告訴你什麼,你所能理解的都仍然是(基於)「你」和「我」(的分別),你知道。你對我說這個,也許你想從我這裡得到某些好處;有其他的東西摻雜進來,你不能真正理解我試圖告訴你的。所以,祂必須,你知道,設計一些教法。並且,如果你懂得這個,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容易的;為什麼?你只需要知道說,唯一的見地是說,究竟地、本來地,我們是不受任何心理約束的;基本上,是像這樣的——一切其實是一體。而這聽起來很奇怪,一切怎麼能是一體呢?但是,在我們修持那麼多年之後,我們為根本不認識的人祈禱,大洋那邊的,任何地方,而他們感受到了某些東西,他們甚至感受到加持的力量降臨到他們;這是怎麼回事?不是因為有一個那麼有能量的「我」在這裡;不是的,不是的,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因為本來就是一體,在我心裡,大洋、大洲的所有距離都消失了,然後,當你祈禱時,他們感受到了加持。

現在,我用一個例子來試著幫你理解「無我」和「本來無限」的基本見地。例如,我們都知道像「一滴河水」或「一滴海水」的概念。並且,當然,我們可以到河岸或沙灘、海岸,為你取水,然後看到一滴。但,如果在河水裡,在海洋裡,那一滴水在哪裡?因為,比如說,你在大海中央,你就無能為力,到處都只是水,你連方向都分不清。「一滴海水」只是想象中的概念——在大海中哪裡找得到?同樣地,現在我們說,哦,我有個「自我」,「我」是這個,「我」是那個。但是,在你所有經驗的整體裡,實際上「我」到底在哪裡?它只是個想象的概念,其實只有整體的經驗,而那就是海洋,並且這海洋其實是無限的。我們習慣於,一旦進入房間,你就被這個房間限制住了。但是,通過修持,如果你知道你其實不被這個房間限制著,那麽,你的感受會逐漸超越這個,實際上是無限的。

然後,假設你通過這個而了解,哦,基本上是說,「我」只是個概念,並沒有實質,而且其實這(經驗的整體)是無限的。但接下來,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假如我打你,你就會生氣,對不對?所以,我們如果要真地從我們的現狀中——你知道,習於執取和構建,對我們自己形成了一種牢籠,一個心理上的牢籠——解脫是不容易的,並非易事。但是,這並不是絕望的。解脫的道路是,你知道,你採用——不需要有許多修法——一個簡單的,堅持去做,並參預一些佛法服務,因為這只是付出,沒有、沒有——不是為了你自己,你知道,然後,漸漸地,你就會——你的心就會從只是老想著自己解脫出來。

還有,當你在進行佛法修持時,我們再看看釋迦牟尼佛。在祂證悟之後,祂開始弘法,祂沒有說,哦,我要解決你們所有的世間問題,或者改善你們的經濟狀況;沒有,祂沒有試圖做這類事情。為何不做這些——因為這些是我們生活中實在的痛苦、實在的問題?祂應該是最慈悲的,為何祂沒有試圖去解決這些呢?因為,只要人們仍然堅持他們的「自我」,所有的這類問題就將會沒完沒了。真正的解決是要使每個人從他們的「自我」中解脫出來,然後,即便是處於困境,他們也能有安寧,也能有快樂。所以,這不是,你知道,試圖去和別人鬥爭,或強迫他們做什麼;不是的,只是告訴他們,你知道,你的問題的根本是像這樣,而要解脫、要快樂,要有安寧,那麼你必須做出你自己的解決,因為執取是你自己在執取,只有當你願意放手的時候,那時你才能解脫。這才是所有問題的終極解決。

我必須把這點提出來的原因是因為它在你的佛法修持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如果你試圖去,比方說,哦,指責他人,或者試圖影響他人——哦,你在浪費自己的時間;為什麼?你仍然是一個有「我」者——你不能達解脫,那麽,這有什麼意義?你試圖強迫他人或說服他人;他們不接受,他們不相信,這有什麼意義?精力浪費了,方向錯誤,那不是——節省你的精力和時間在自己的修煉上,那是最重要的。為什麼?因為一旦你解脫了,你就能告訴大家正確的修法、正確的見地,並且你能為許多人祈禱,到那時,他們就會聽你的,因為他們看到了真實的結果,並且他們會自願改變,這才是唯一的方式。

所以,你知道,我在剛開始修行時也不知道這一點;直到多年後,我才意識到,哦,一個人應該專心於他的修持,那才會是真正有結果的,否則,你在浪費你的時間。現在我們來談在日常生活裡依照佛法認為應當的來實行,那麼每個人必須要摸索出,你知道,在你自己的情況下,現在你最多能做到怎樣?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個大轉變,對嗎?但是,你須要學著去,哦,放棄社交,放棄許多只佔據你的時間而最終沒有真實結果的東西,同時希望漸漸地,你知道,你會有佛法利益的真實經驗,然後你能夠和別人分享那些經驗,以這樣的方式幫助他們。你不用擔心說,哦,我馬上要讓你覺得很好——也許現在你不認為我是有幫助的,但最終你會發現我是有幫助的,那是我的目標。那才是在生活裡實踐佛法的方式,你知道,呀。

圓滿證悟是回到一切一體的本來境界,沒有辦法區分我和他人,我和別的東西,哦,一切一體;並且這個實際是超越人類概念,超越人類文字的。而這就是為什麼釋迦牟尼起初保持了沉默,因為如何表達、如何傳達一個超越言詮、超越概念的東西?

所以,在你的佛法修持中,你要在這上面努力,試著隨時都在修持,盡可能地多修,然後漸漸地,會有一天你的念頭自動停息了。這不表示說你不能思考,但是現在,你知道,你不能停止思考,對嗎?念頭、擔心總是在那裡,但它會自然地停息——本來是無念。那是個關鍵點,真東西都在那之後。而我提出這點,所以,你知道,你知道,當你達到那時,你會知道,哦,這只是剛開始漸漸接觸到真東西。但不要把自然停想的境界當做一個目標,並且說我要達到那兒,那麼那個願望就成了障礙。僅僅專注於佛法的修持,然後當有一天它發生的時候,你就了解說,哦,無需擔心,這只是放鬆的開始。

那麼,我的演講就像這樣,只是所有我真正感受的東西,而且那就是我認為對這次的演講充分足夠的。並且我期望,你知道,所有你從中得到的會在道途上幫助你。

 

吉祥圓滿

 

二○一八年六月十日
筆錄於馬來西亞,砂拉越,古晉
審訂於加州,愛爾舍利多

 

[Home][Back to list][Related work:The Unity of View, Practice and Dail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