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本師息法護摩儀軌〉偈頌之說明

簡繁轉換 - 繁體

講解及校訂:林鈺堂上師
請示及筆錄:弟子綿延


釋迦本師息法護摩儀軌

今天要講的是這個〈釋迦本師息法護摩儀軌〉囉。那,我的印象裏面喔,陳上師以前作第一個作的是〈綠度母護摩火供儀軌〉 ,第二個好像就是作釋迦牟尼佛的。那,我是有把它稍微整理一下啦,因為實際,他以前第一篇以後,那個書裏面印,第二篇以後的,都說﹕「哦,這個部分跟前面一樣。」有沒有?就是這樣很簡略。那我們書真正在修的時候當然要印出來,要不然你書這樣翻來翻去很難做事嘛。那另外一個是我把它,就弄成——,你看,都是十五項,統一了一下規格啦。然後有些他當時因為不同的年代作的,他也沒有很注意到前後的,有些說用以前的,其實不是頂很適合,因為以前的是息法,這個如果增法、懷法,就有些地方都用以前就不是很適合,所以我是這樣稍微弄一下,這樣。但是呢,盡量我是保留他原來的東西啦,這樣子。然後有些是,像說有時候他火供儀軌他會——,這裏供品,這個供品有頌跟咒,別的地方又只有頌,忘了咒啊,或是只有咒,忘了頌、什麼的,這種我都把它弄成一致啦,盡量都是說有頌、有咒啦,這樣。基本上啦,可是沒有全部做到。然後有的他是只有兩句的,那這些,有的兩句啊、有的四句啊,這些我也是有的有把它改成四句,有的就沒有說改成四句了,就是這樣換喔。好了,因為你要完全都一致非常困難的啦,你除非每一本都同時打開,然後這一段、這一段,一段、一段檢查,沒有做到這麼仔細啦。

那麼,最前面這個「由依無比法界觀,華藏玄門當地現」,這個應該是跟以前一樣的。我們講過什麼?地藏跟什麼?(弟子﹕毘沙門天王。)哦、哦,這個是說用,由「法界觀」,「法界觀」就是無限一體嘛。法界觀無限一體呢,「華藏玄門當地現」的意思就是說,那個《華嚴經》啊,《華嚴經》有那個十玄門吶,玄門裏面就是說,喔,小的也可以有大,大的也可以小,什麼、什麼。所以依照這些哲理呢,我們可以觀成說,噢,現在雖然只是在眼前這裏呢,其實這個是整個的法界啊,然後所有的佛啊,可以這樣去觀,這樣的意思。他主要是想成說是,這裏是變成釋迦牟尼佛成道的地方,菩提伽亞。

那麼,頭一個發心的地方呢,他這個也是比較簡單。有的就是有四句嘛,這裏就只有說「四大願力弘法救眾生」,因為他說釋迦牟尼佛有的那個菩提願是四個大願,根據那個呢,要來弘法救眾生。那麼像你那樣發心,我也要這樣發心。至於釋迦牟尼佛是哪四大願,我也不知道,我也沒有去查過,你們如果有興趣的人自己去查囉,網上查了。

然後,下面這個「加持鈴、杵、鼓」。「五智高舉具足伏外力,五大振響獅吼驚下劣」,他那個杵啊,上面那五股代表五智;下面那五股代表五大。就是地、水、火風、空。那麼他說把五智,高高的舉起在上面,是什麼?「具足伏外力」。就是能夠使得——,所謂「外」就是不是佛教都是外。把所有不是佛教的人,不是信佛教的人都能夠調伏了。「調伏」意思不是要怎麼樣,就是使他能信佛法就叫「調伏」了。然後「五大振響」,因為你要有聲音喔,那這些當然需要這些五大的作用了,所以就是說「五大振響」。那響出來的是鈴、鼓的聲音。鈴、鼓聲音要幹什麼呢?「獅吼驚下劣」。就是「獅吼」,是代表佛的正法啦。佛的正法講出來,像獅子吼一樣,使得其他的見解呢,都受到挫折。就是都說:「哦!原來有這麼正確的。」,這樣子而退縮了。那麼「空樂雙運阿網攝群機」,「空樂雙運」它是因為,那個鈴、杵也是代表雙運;然後鼓的那個兩邊這樣敲啊,也是代表那個雙運,喔;那麼同時拿鈴、鼓的時候,那個杵是插在鼓的下面那裏,也是代表雙運的意思。那麼「阿網」就是雙運,這裏寫成「阿網」,唸成「誒旺」。「誒旺」就是,應該是梵文。「阿網」呢,「攝群機」就是說以雙運的方式,來把種種的根器的,都能夠攝到佛法來,這樣的意思。那這裏的意思並不是說,哦,不同的根基你都可以用雙運去攝,而是真正他修成功的時候,他本尊的雙運裏面可以做息、增、懷、誅的事業,就是說以本尊跟空行母的雙運的那個息、增、懷、誅的方法,把種種的根器的都能夠調伏,攝入佛法,這樣的意思。那目的在什麼呢?使全世界都安定囉,而達到和平。除掉「浩劫」,「浩劫」的意思就是說,大家如果不懂佛法的話,都是鬥爭啊!鬥爭的結果不是越來越糟糕嗎?整個世界越來越糟糕嘛!喔。就是說根本的救世界就是靠這個樣子的方法。

那麼「守護」這裏是跟前面一樣。它這個也是息法,所以這裏就是「息災」的事業囉。

然後「安火神座」,這個是完全跟綠度母的一樣。就是跟我們前面的,應該都一樣嘛。哦,這樣的話,我下次講綠度母的好了,因為她是頭一個,免得說有什麼,我們以為說講過的,沒有講到,先講了她,後面就安全了。然後它是息法,所以這個火神是觀成白色的,有沒有?

然後這個讚呢,也都是一樣的。

然後現在呢,「安本尊蓮座」,就是安釋迦牟尼佛的座了。這個地方呢,就是說「四大宏願四柱龍天座」,它的外層是什麼樣子的?就是說,他的四大弘願呢,就是他這個寶座的四邊的四個支撐嘛,就是他的菩提大願就是他的外面的座。那麼呢,為什麼叫「龍天座」?龍天來護持。它這個外面看得到是龍天護持嘛,所以叫「龍天座」。再來呢,「四智」,我們本來不是說五智、五大嗎?為什麼講「四智」呢?四智是因為那個什麼,佛法裏面他有時候要配嘛!什麼是四個的他就配成四個,三個就配成三個,這樣子。那麼這個時候呢,他講哪四智我也不知道。不過如果你四個要那個的時候,你那個什麼「法界體性智」可以不講,因為那是每一個智裏面都有的。妙觀察啊、成所作啊、平等性智啊、大圓鏡智啊,這些是作用。作用共同的是什麼?它是法界體性智。所以這時候就,你如果不知道是哪四智,你就講成那四智,然後把那個法界體性智想成說,就是跟那些無可分的嘛,只是另外提出來講而已。其實跟那些,那些是在表彰它的功能嘛,它的本性跟功能其實是無可分的嘛。那麼他的「開展」,「四身」的話,我們講那個什麼,佛有法身、化身、報身,然後如果講四身的話呢,他這個可能是那個什麼,加一個那個叫什麼,好像是叫「法界體性身」吧!他的意思就是說,法、報、化三身是一身啦,只是提醒這樣子而已;然後他如果講五身的話,他就再加一個說「大樂光明身」,那就是說成說,是只有修密宗的方法才能證到虹光身,才有大樂光明身。那前面的就是法、報、化三身,然後這個三身又是一體,叫做「法界體性身」,這樣子就四身了。那麼這樣子呢,他這個四智開展,就是他那個五智的那些功能啊,完全發展。發展到呢,成就了四身,就是佛身都成就了,從顯教講這樣就是佛身成就了。那麼這個是他裏面的座,就是他裏面的基礎囉。那麼,但是呢,釋迦牟尼佛也是現勝樂金剛傳密宗的人,所以他傳給了一個人,一個國王叫「盎扎菩提」。那麼所以「密座」呢,就是叫做「四喜四空」了,在密蓮那裏面才證到四喜四空嘛。所以在那裏這一個地方是他的安樂座,密法才有的那個安樂。這個不是一般的安樂,這是四喜四空都證到的安樂。那最後的「密密座」當然都是講他的法身囉。所以「尊本常住」,你本來就是常常住在那裏面的。那是什麼?「禪悅」了。法身因為沒有任何形象了,他就是自然的,只有佛本身體會的一個法喜就是了。他因為完全沒有任何煩惱了嘛,所有的粗重的、微細的煩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他那種境界叫做「法喜」啊!

那麼接著,觀完他的座,再來觀他本身囉。「相好莊嚴」,佛當然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囉。那麼「人天師風範」,他的那個姿態讓人家感受就是「人天師」,就是可以教人、教天人啊,那樣。「古佛衣缽萬世所照鑑」,就是說他身上不是穿著三衣、持著缽嗎?那麼他這個,「古佛」就是我們最早的一尊佛囉。就我們知道的嘛,從他以來呢,他的這個呢,「萬世所照鑑」,就是說萬世以這個為規範了。他「衣缽」,這裏一方面是講他身上的衣缽;另一方面就是說,從他傳下來的這些,傳衣缽嘛!這是萬世所依賴的,是靠這個正法的法脈嘛,這樣的意思。你萬世,你能夠「照鑑」,「照」是,就是說使將來都能夠得到光明嘛,照;「鑑」是說以這個為鑑嘛!就是說一方面你法脈使大家得到這個佛法的真正的道理、得到開悟嘛,這是「照」的功能;「鑑」的方面就是,我們以後遵循靠什麼?要以你為鑑。所以就是他的法脈是大家遵循的地方,大家因為這樣而得開悟,這樣的意思。

「右手鎮地」,他右手不是這樣子放下來嗎?這個叫——(弟子﹕觸地印?),也不是觸地印,不曉得是持地印還是什麼印。他這裏是為什麼?其實他那個是叫地神出來證明,證明他的功德。因為他在講說他怎麼樣、怎麼樣……,那麼他叫地神出來證明他的功德,喔。這可以上網去查囉(註一),我記得是持地印,保持的「持」。他這裏寫「鎮地」啊。其實他是叫地神出來證明他講的沒有錯。他的功德,自己講也許人家不信嘛,有旁人證明。那麼左手他持著缽的,這個一邊,左手還是定印的一半嘛,就是平放囉,以定印平放了。「魔悉歸仰」,什麼是「魔」呢?就是那些有能力,然後他又是還在貪、瞋、痴、慢、疑裏面的,就是魔嘛。那麼有這些貪、瞋、痴、慢、疑的,遇到他纔知道原來貪、瞋、痴、慢、疑都是錯的。那麼他就皈依他囉、信仰他囉。那麼「正信」是說,至於那些,真正正確的相信、信仰他的,就是佛弟子們;「長禮懺」,就是經常呢,來拜,「禮」是來拜這個釋迦牟尼佛。拜他有什麼作用?懺悔。懺悔說原來的錯誤。啊!你對啊,你對啊,我完全信服你,所以我來拜你,拜你呢,懺悔我的罪。那麼拜佛呢,消業是很快的喔,這個要強調的。也不是只有說拜釋迦牟尼佛囉,拜任何佛啊,所以你唸經唸到佛名,最好都是拜一下,一個佛名一拜。(弟子﹕大禮拜、小禮拜這樣拜?)哦,那沒有關係,都可以,小禮拜或大禮拜都可以,只要拜就是了,讀經讀到佛名,一個佛名就拜一下,就表示禮他囉。這樣可以懺罪,可以消業。(弟子﹕鞠躬可不可以?)喔,也可以啊,那也是一種敬啊!不過通常我們佛法,你不急的話就是真的拜一下囉。(弟子﹕一般我們唸經的時候都是一口氣唸下去啊,那——)對啊!可是你唸到那裏你不必急啊,你說那個《阿彌陀經》後面那六方的佛,唸一尊佛,拜一下,再唸下一句。人家真正拜的就是這樣,嗯哼。

然後他這個「七支讚」呢,頭一個是「禮敬諸佛」囉。禮敬諸佛呢,他說在什麼樣的基礎上面來拜佛呢?要有小乘的這個清淨。小乘的清淨就是他先是守戒律嘛!說,哦,世間的什麼不要去囉、離開囉,這種。在這上面以這樣的基礎呢,你來拜你才有誠心嘛。你說,喔,我拜啊,又做一做啊、什麼。你這樣不成嘛!所以他是說你要禮敬諸佛呢,你要在清淨的小乘,先有做到這個了。然後怎麼樣來讚嘆諸佛呢?讚嘆諸佛,你就是呢,用大乘的這種〈華嚴十玄門〉這些呢,不可思議的這個神變,以這些來作為讚嘆。就是你怎麼樣讚嘆他?不如你能彰顯他這個空性的妙用。你如果能彰顯空性的妙用,這是最好的讚嘆。就是你真正的把他的那個微妙的地方都顯出來了,這不是最好的讚嘆嗎?比起空口講啊!那麼「空樂雙運不變而隨喜」。他的意思是,空樂雙運呢,怎麼樣叫「不變」呢?因為他契於「空」嘛!他體性空的話就永遠不變嘛。空性沒有什麼可以分別的嘛,所以是不變的。但是呢,「空樂雙運」的結果呢,一方面是空,一方面同時有喜啊!那麼他說這是最好的「隨喜」的方式,你能達到「俱生喜」,達到這些,是最好的隨喜的方式。隨喜佛,你已經跟他都一樣了,不是最好的隨喜嗎?那麼,「通達離作的禪悅」纔是真正的懺悔。什麼樣叫做「通達離作的禪悅」呢?「離作」是說離於作為啊。就是不需要人去設法啊、做啊什麼,毫無存心作為,他自然有的。那這個禪悅,這個禪悅怎麼來的?是因為他進入法身純粹,那就不斷的法喜在那裏。那麼,你能那麼純淨的話,你當然是真懺悔了。所以陳上師這些,他一個重點,他都是講成說,你怎麼樣子,他不講你那個「修位」的,修位的大家都知道,他講說你要修到、達到「果位」,你纔是真的達到了。(弟子﹕什麼叫「修位」?)在修的道路上。修的這個,修位、果位嘛。「果位」就是已經證到果了;「修位」就是你還在修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是修的位置,修位和果位。果位是真正達到,他的意思就是說你真正達到了,那麼你是做到最好的了,這樣的意思。

那麼怎麼樣「請轉法輪」呢?他說不是只是老是對這些已經相信的人講啊,要調伏外教。希望使得所有其他的教的都變成佛教來。這裏要講清楚,我們不是一個我執說,噢,只有佛法好啊、什麼,不是這樣。而是因為佛法能夠把法講得最微妙、最高深、最沒有執著了。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希望把外教都變成佛教。而不是在重於說,喔,你們的名字也要改成佛教;喔,你外表也要跟我一樣。不是這種意思,而是說他們的法裏面有什麼地方不圓滿哪,我們經過佛法的講,使得他們能從他的不圓滿的裏面也能脫出來,他也到本來清淨,那就對了,那就是調伏了。並不是說,噢,你們每一個人都要來信我們佛教,那不是我執嗎?這無聊嘛!然後呢?那麼請佛住世呢,就是說「長住不生不滅的真如界」,這是最好的請佛住世囉。他如果永遠住在真如裏面,就是他是法身常在啊,沒有什麼、沒有什麼還要請他再住世的,總在的嘛!那麼,最後這裏說「度盡四生六凡無倦厭」,這是不曉得跟那個「普賢十願」裏面哪一個有關的啦,反正就是請他不斷的轉法輪就是了。那麼這裏是「讚」了,不只是請他怎麼樣,而是說你已經做到這樣了。你已經是「渡盡四生六凡無倦厭」,不斷的在傳法。然後這裏面一個要講的,就是說,你還沒修到一個程度的話,你不懂,你以為說釋迦牟尼佛是過去的佛了,已經過去了。你真的修到,你纔知道他現在都還在管啊,他還在呀!(弟子﹕無所不在。)對啊,還在啊!只是你還不到,你看不到而已。那麼,所以他這種叫做「一期的圓滿大佛」。就是說整個這個,到這一個世界毀滅之前,真的他一直在管的,嗯哼。

那麼「念恩頌」我們已經解釋過了。(〈本師釋迦牟尼佛讚〉之說明

那麼「求加持頌」。求他加持哪些方面呢?頭一個「徹底出離無染」囉。因為你這個不徹底出離,後面談不上嘛。然後呢,要精進。但是怎麼樣得精進呢?要「恆念無常」。那麼求加持當然是求他加持,你精進啊、無染啊;可是他同時,陳上師也在告訴你說,怎麼樣子精進?就是恆念無常嘛;怎麼樣無染?就是徹底出離。知道嗎?一方面教你怎麼樣,一方面求他來加持。那麼希望趕快證到什麼?「六通十力」。那麼,調伏他呢,所謂「他」呢,就是他教囉,就是不信佛法的人,或者不皈依佛法的人。調伏這些人呢,希望有辯才無礙,就是說,都能夠把他提出來的疑問,都能解釋得使他服了。

然後呢,再來都是求加持。可是這裏就沒有寫,直到最後才說加持。就是說什麼?希望我達到什麼,這些最後才說請你加持。從這裏開始「無惑了知眾生之心思……」,這就是說,希望我能夠毫無疑惑的了知眾生的心思。這裏也是成佛才能做到,喔。沒有任何的障礙,沒有所知障、沒有煩惱障,而能夠了知呢,眾生的心識。「心思」的話是說他在想什麼;「心識」是說種種眾生他的感受,你都能了解,這不一樣嘛!「心思」這個地方是有想的。這種的話就不是想而已啊!這種是比方說,一隻青蛙,青蛙看到的世界跟我們的不一樣,我也能夠了知啊,這才是「心識」,有沒有?我們人只是人的心識,他是眾生。這是很不一樣;鬼,鬼看到的都不一樣,喔!都知道。然後「無邊開顯眾生之心性」,這當然就是說,使所有的眾生都回歸本來清淨囉、法性囉,就是空性囉。這樣的事業,就是這樣子,一方面是能完全跟眾生一體,所以能夠完全了解他;另一邊呢,又能夠幫助他回歸本來清淨,這樣的偉大的事業呢,殷重的求加持。

然後再來說什麼,現在呢,是末法時代了,「末世」叫末法時代。「邪見熾然更勝前」,就是你們以前釋迦牟尼佛來的時候,說外道有什麼九十六種邪見,或多少什麼、什麼。現在是更多了,你們想不到的我們都有。然後呢,以「外混內」,就是說,其實外道,欸,他也來說「我是佛法」,有很多是這種嘛!他講一點氣功啊、講點什麼,然後他說我這個是佛法。「以邪而亂正」,他其實是不正的,明眼人看他有很多我執啊、什麼。欸,你不懂的話,信他的話就跟著他,以為他是真的佛法,就是「以邪而亂正」。然後「勝地漸次消失古風度」,這是說印度。佛出來是印度出來,印度、尼泊爾那邊嘛。那邊的佛法並不盛啊,還是印度教最盛啊,又有基督教,又有別的教啊。漸漸的,你那時候的那個佛法的那個「風度」,慢慢消失。可是話說回來,其實是這樣,就是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真正有緣的你說,大弟子只有一千兩百五十個,有沒有?比起整個印度來講當然是很、很少人嘛!這是沒辦法的事。但是現在他當然希望說,喔,能恢復古時候那時候的,有純正的佛法,那樣的意思。那麼「新地」,是說其他的地方,就是說佛法還沒有、還待去開墾的地方,「新地」啊!像歐洲啊、美洲啊、這些,還沒有到的地方。「幼苗稗莠兩混雜」,就是說新學佛的這些人哪,「幼苗」是指這些剛開始學佛的。好的、壞的什麼,都是混在一起,這樣子。有的也不是真的佛教徒啊,打著佛教徒的名義,他可以不理啊,不做什麼事啊、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原來的地方也是佛法弱了,新的地方好像有佛法呢,又是混的。在這樣的環境底下呢,現在的世界是這樣,在這樣的環境裏,純正的佛法不容易弘揚,因為根本搞不清嘛!誰知道你對、你錯咧,對不對?

「願尊助我行者早到家」,就是說請佛、菩薩喔,請釋迦牟尼佛幫助我這個實在修的人,「早到家」就是早點達到證量,早點成佛了。使得我能夠怎麼樣呢?「基小」,以小乘為基礎,把大乘建立起來。通達顯教的教理呢,通達顯教的教法呢,而在這裏面呢,推崇淨土。因為什麼?淨土比較容易三根普被嘛,所有的人都容易修嘛!然後呢,「體禪」,就是我真正的證入禪了,這個「體」就是「禪」變成我的體了,就是我已經證入禪,禪宗的「禪」,以禪宗為體啊。但是呢,起用的時候,我的做法呢,是用密,以密宗的方式來做。這個「體禪」的意思是,證入法身了。證入法身,但是你要做救渡眾生呢,你就要用密宗的「息、增、懷、誅」的方法來做。那麼這樣子呢,「圓頓蔑以加」,就是說,這樣的做法,「基小、建大、通顯、崇淨、體禪、用密」。這樣的東西呢,又「圓滿」,就是因為所有的佛法都包括了;又「頓」,因為他已經到最後了嘛!他不是到最後,他哪裏能夠「體禪用密」?有沒有?就是說完全圓滿而且是現量。「頓」就是馬上,就是直接的。不是說,喔,慢慢來,一步、一步喔,走、走、走,不是這樣。這樣的話就「圓頓」,「蔑以加」就是不能更再超過了。「具足調伏一切之神通」,到了這個地步呢,已經成佛了嘛,你就具足了能夠調伏一切的神通了。那麼呢,「重興正法殷重求加持」,殷重求加持哪一件事?在我已經具足了調伏一切的神通以後呢,把正法重新興旺起來,這樣子。

然後這裏,「加持薪及油」這個是一樣的,不用講了。然後這個火神的也都是一樣,不用講了。

然後「供本尊」這裏。你看,我們後來這些觀音啊、文殊啊、地藏的,供菩提枝的地方就比較複雜,是我加的。他原來就只有這樣。就比較——他說這個我們現在供的這個菩提枝呢,是像在金剛座。「金剛座」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成佛那個地點,叫做「金剛座」。就像在那裏庇蔭佛的那個菩提樹一樣,我們現在供的是這個,想成這個就是那個菩提樹了。想成這個,一供呢,就是我們供的那一尊的背後,就有這個菩提樹起來了,喔。那麼,供菩提樹幹什麼?因為釋迦牟尼佛的智悲圓滿,是在那個菩提樹下證的,我們供這個菩提樹,就是希望說,因為這個緣起呢,使得釋迦牟尼佛圓滿的智悲,現在在這個火供裏面它都會出現,就會起作用,這樣子,喔。

然後「供黑芝麻」呢,他這個講法又跟我們後面的好像不大一樣。他是說「一切罪業邪見為之主」,為什麼會做錯?主要是因為見解不對了。那麼供黑芝麻是要消業,那你要消業呢,你最根本的地方,他的邪見你能夠把他破的話,使他不再有邪見的話,是最徹底的消業。所以他說供了這個,希望我們達到什麼?「四無礙辯」。「四無礙」是稱讚一個人,他那個辯才無礙。怎麼樣無礙、怎麼樣無礙,你要去查那個字典了(註二)。他就是說,大概是說什麼,不同的眾生也沒有關係啊,根基不同也可以啊、什麼,其他的我也不知道,要去看一下了,嗯哼。哦,一種是說,對象不管是誰都可以啊。然後,怎麼樣的辯解的方法也都無礙啊、什麼,大概是這一類的意思了。

然後呢,「供芥子」是要驅魔嘛,驅魔。他是說世間的這些邪說暴行呢,因為有魔在那裏背後支撐啊,所以更猖狂、更厲害了。那麼,供這個芥子呢,是希望什麼?把魔都能調伏。魔調伏了以後呢,邪說、暴行就弱了,那我們才有機會,把佛法的大道場重興起來。

那麼「供五谷」,五谷是代表資糧嘛。這個「谷」就是跟那個「榖」同一個意思,米榖的那個「榖」。「末世福薄」囉,末法時代這些眾生的福分很薄,就是能得到佛法的那種很薄囉。「二種資糧缺」」,什麼兩種資糧?福跟慧的資糧都缺。福報也薄,就是說都要很辛苦才能勉強維持生活啊、什麼;然後慧的資糧很薄,就是能夠吸收佛法、了解佛法的能力很弱。那麼供這個五谷呢,希望所有的眾生能夠具足悲跟智,喔。

「供金泥」囉。金泥,我們現在都用金箔取代了。供金泥的話呢,就是說佛法的教化是無價之寶啊,遠比世間的金是殊勝的嘛,喔。那麼我們供金泥呢,我們求的也不是說世間的財寶的回報,而是什麼?能夠像你那樣的有摩尼寶的悲心。什麼叫「摩尼寶的悲心」?「摩尼寶」,就是說無不滿願啊,眾生有求你都能滿他的願。為什麼眾生有求你都能滿他的願?你開導他,讓他知道什麼是該求、什麼不該求,什麼是值得努力、什麼不該努力。這樣他得到的那個呢,才是長久安樂。知道嗎?欸。那麼、那麼一方面有這種智慧呢,一方面是一個大慈悲嘛,才會眾生來都順他的根基,從他要的能夠引導他到佛法去,都很不容易。

「供黃綢」就想成是純淨的袈裟囉。因為供佛嘛,佛是穿出家的相,就是供袈裟。但是衣服呢,在一個意義上就是說,代表那個什麼,空行,代表是本尊的伴的意思,有這個意思,供布有這個,因為是本尊的莊嚴之一嘛!所以說「願速具足勝伴」,「勝伴」就是殊勝的伴侶。什麼樣是「殊勝的伴侶」?就是空行嘛。「證全功」,就是經過修密法而成佛,証到虹光身了。

那麼「供花」呢,供花裏面他說「半開及時之妙花」,他是覺得含苞待放是最好的,就是最新鮮的花啊!「供已具足三灌雙運法」,就是希望供了這個花呢,花也是代表空行。能夠具足三灌雙運法,雙運法呢,當然本身也要氣、脈、明點啊、什麼,這些的具足;外面的條件就是要有時間、地點還有空行的配合。那麼就希望具足,這些都具足了。這裏「具足三灌雙運法」的意思,就是本身也修到程度可以了,外面的這些緣也具足了,自己也知道怎麼修囉,這些都具足,才叫「具足三灌雙運法」。

然後「供果」了。供果這個是跟其他的一樣的,這些都講過了。

這裏有一個特別的,就是「供棗子」,棗子因為音像「快一點」(早)的意思,所以有〈十速偈〉,那〈十速偈〉就是——,(弟子﹕講過了。)這個講過?好,那就不講了。

然後「八供」呢,「供水」。水呢,因為水有兩種嘛,先是洗的水,再是喝的水。他這裏強調是說把「五欲」都清淨了。那喝的水想成是甘露,也可以清淨裏面的、內在的五欲的執著啊;那麼外面是洗五欲的沾染,對色、聲、香、味、觸的那個沾染,就是你去追逐啊,外面是去追逐嘛;那內在是對他念念不忘,這些執著,喝了甘露把他也洗掉了。然後「供花」,「願得勝妙樂」當然是講密法的修行,有了空行伴得樂。香呢,因為說「戒香」嘛。就是說持戒持得好的有一種德,那個德呢,就是天人就覺得這個人是香的,會親近他,所以說「戒香」。所以供香就是希望說,這麼好的香呢,那麼我能夠修戒律持得好,我也有這種戒香出來。那麼「供燈」呢,因為燈是光明嘛,那麼希望能證到「虹身」,虹光身;「祿」是事業的意思,證到虹光身這個成就。「供塗」,因為塗是外面的莊嚴嘛,那麼希望能夠證到「諸相好」,就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啊。「供食子」,供吃的東西呢,希望得到福報囉!哪些福報呢?是「報身」的福報。你沒有成就報身,你沒有報身的福報。然後「供樂」,供音樂的時候,因為樂(悅)跟樂是同一個字,所以就是說,希望能夠達到不變的喜。什麼是不變喜?就是「俱生喜」。俱生喜是本來有的,所以他是不變的。那麼「完成五身度凡俗」,就是我能夠,密宗講的連最後的大樂虹光身吶,都圓滿,那麼纔能夠永遠的在那裏,渡這個凡俗世間的所有的眾生。

「火神」這個也是差不多跟以前一樣了,這個也是我改過的,嗯哼。以前那個「敬謝火神」,可能沒有這個頌,是我加成這個。

那「迴向」呢,迴向這個,這個講過了吧。(弟子﹕對、對!)這個講過了。好囉,今天就講到這裏。

弟子﹕好,謝謝上師。

註一

觸地印(Bhumyakramana-Mudra)又稱證悟印或降魔印。右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內,置於右膝蓋與小腿腹之間,中指觸地。釋迦牟尼佛在證悟之前,以指觸地,大地裂開,將前來擾亂的魔女吸入地底,因此而得名。 持此印者有:釋迦牟尼、阿閦如來等。

註二

四無礙解(術語)又云「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是為諸菩薩說法之智辯,故約於意業而謂為「解」,謂為「智」,約於口業而謂為「辯」。一法無礙,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於教法無滯,名為「法無礙」。二義無礙,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名為「義無礙」。三辭無礙,又云「詞無礙」。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名為「辭無礙」。四樂說無礙,又云「辯說無礙」。以前三種之智為眾生樂說自在,名為「樂說無礙」。又契於正理起無滯之言說,名為「辯無礙」。無滯之言說即辯也。智度論二十五曰:「四無礙智者: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涅槃經十七曰:「菩薩摩訶薩,能如是知得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仁王經下曰:「得無礙解,法義詞辯,演說正法。」俱舍論二十七曰:「無礙解總說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法華玄贊二曰:「四辯者,即四無礙解。」

吉祥圓滿


                     二○一○年二月二十日
                     養和齋    於加州


[Home][Back to list][Chinese versions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