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波羅蜜多心要〉之說明
Exposition on The Heart of Sublimation through Limitless-Oneness Compassion Sastra
講解及校訂﹕林鈺堂上師
筆錄﹕弟子綿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大悲波羅蜜多心要〉
文殊師利菩薩。任運大悲波羅蜜多處。領會五蘊同體。忍一切苦厄。善財童子。色不異體。體不異色。色即是體。體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善財童子。是諸法同體。離有離無。離好離惡。離多離寡。是故同體容色。容受想行識。容眼耳鼻舌身意。容色聲香味觸法。容眼界。乃至容意識界。容無明。亦容無明盡。乃至容老死。亦容老死盡。容苦集滅道。無慈亦無失。以無所失故。菩提薩埵。依大悲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嫌怨。遠離顛倒分別。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大悲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大悲波羅蜜多。是大心咒。是大慈咒。是無分咒。是無不容咒。能忍一切苦。究竟極樂。故說大悲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容忍容忍。無不容忍。無不樂容忍。菩提娑婆訶。
今天要講那個〈大悲波羅蜜多心要〉。這個〈心要〉是我不曉得多少年前寫的,我現在不記得了喔。那時候寫是這樣子的,緣起是怎麼樣呢?就是說,有一個佛友,她嫁一個外國人。然後他們那時候是在想仿那個〈心經〉的樣子嘛,寫一個基督教的東西,他們在那樣想。那他們問我說,他們這樣作什麼,我再給他們提一點意見什麼。那因為這個樣子,使我有這個想法說,欸?我也來仿〈心經〉寫一個什麼東西。為什麼這樣子呢?因為〈心經〉裏面呢它講空性,空性的話它都跟你講說無、無、無、無、無。那其實它這個「無」呢,它這個是說,呃…,其實這個「無」的意思不是沒有,因為空性包含一切嘛,那一切當然有這個、有那個嘛!對不對?其實它那個「無」,嚴格講不是說有無的「無」,而是說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那樣的意思。所以像所有的一樣「不生、不滅」。就是說這裏面呢,你不要以為是這邊或那邊,空性這個東西是超越這個的,不是在這個對立的觀念所局限的地方。所以它後來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跟「無明盡」,那裏的「無明」,是通常我們講的有無嘛,那個意思的「無」。可是它的「無無明」,上面的那個「無」呢,不是平常有無的「無」,而是說「無關」的意思,與這個沒有關係的,空性是超越這些,這樣的意思。但是一般不一定能正確了解到那麼多,看到你講的都是無、無、無、無、無。那,它日常生活裏怎麼做?都是有、有、有、有、有,跑不出來了。面對著有,你要叫它無,他不知道怎麼辦吶?所以空性通常都是覺得很難處理嘛。那當然這裏面包括說,你對空性沒有正確的認識什麼。那麼要詳細的了解這一個,還有包括我現在要講的〈大悲心要〉呢,我以前有給過演講啊,那個也有筆錄出來,就是那個〈〈心經〉與〈心要〉的會通〉,網路有、書裏有。然後那個也都有寫成英文的,那樣的小冊子也都印出來過了。詳細的你們慢慢去看那些。所以我今天呢就不講說,兩個怎麼樣對比啊什麼,先就只簡單的只講我作的〈大悲心要〉這邊的。
他基本的觀念是什麼呢?就是說,你那邊是叫人家「無」,人家又沒有辦法,就不知怎麼修。那可是從我來想,就是說,咦?其實有另外一個辦法達到。因為它這個空性,目的是要怎麼樣?使你從平常有限的裏面超越出來,使你有限的心態,超越出來成為無限的。那如果這樣的話,我面對著這個也有、那個也有、那個也有…,我怎麼樣可以達到那個無限呢?我就是要開闊嘛!你平常過不去,是因為我的眼界很小啊,我關心的就是幾個啊!然後大家在那裏那樣鬥來鬥去的,我要這樣、他要那樣,非這樣不可,搞來搞去,那很苦嘛!欸?我現在不否認說有這些「有」啊,但是呢,我如果能夠心開闊,看得多,喔,這個也不是那麼大事;看得多,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這沒什麼好吵的。就是說你越看得越多呢,你就不會在那裏老是說,我以為怎麼樣就非怎麼樣不可;或是只有我想的才是對的。那你這樣子能越來越闊的時候,你一樣是能超越這些,跟〈心經〉要幫你的,不是達到同一個的目的嗎?所以就是說,一邊呢,它說「無」的時候,它是要你無執啊!就是你怎麼樣從你原來的有限的裏面出來,就是說你執著嘛!其實是任何事情它是,發生過就過去了。比方說本淨講一句話,鳳敏如果當耳邊風呢,過去就過去了;不當耳邊風呢,嘿!咱們吵三天,對不對?(眾笑)就是這樣。就是說它本來的話都沒什麼,出問題的是在你的執著,你抓它這句話,那就沒完沒了了。所以一邊是叫你無執囉!那要達到同樣目的呢,不是只有無執這條路,另一邊就開闊了;開闊了,看得多,喔!每個夫妻都是這樣,哎!我們有什麼好吵的?有沒有?就是說你看得多的時候,你這個事情就容易接受了。不懂的時候,就好像這個非爭個高下不可,有沒有?那怎麼樣能達到那個呢?所以我最後的那個咒,它那邊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我就說「容忍、容忍,無不容忍,無不樂容忍」。那等一下再講這邊了,那麼現在就來講說,我怎麼樣去跟〈心經〉平行來作了,喔。
它一開始它說「觀自在菩薩」。那它是「觀自在菩薩」來講智慧的東西,所以我就用智慧的菩薩來講慈悲這邊的、包容的這邊的。所以它是「觀自在菩薩」,我就「文殊師利菩薩」。那「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他進入深的智慧的定的時候。那它是那樣,我這邊就「文殊師利菩薩,任運…」,它那邊是好像要進入深的定了;我這邊是在實行裏面呢,隨便囉,到處都是可以做,就是一定要跟它,為什麼?不是說故意要跟他它不一樣,而是要提醒你,不是只有這邊的,不是只有定這邊,還有在生活裏運用這邊的。所以就「文殊師利菩薩。任運大悲波羅蜜多『處』」。你是「時」嘛!它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啊,其實觀音的話,他是任何時他都在那個深定裏面;那文殊菩薩的話,他是任何處,他都在做這個任運的、大悲的事情嘛。所以它講「時」,我故意講「處」。可是其實是要互補,就是提醒你,任何時就是任何處,任何處就是任何時呀!所以這個美妙在這裏,有沒有?處處都可以跟它,把它…,一篇文章當然不可能說要寫到說,又寫「時」又寫「處」,不用嘛。但是我們有兩邊的時候,正好這樣子提醒你,是這樣子。那它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我怎麼辦?「領會五蘊同體,忍一切苦厄」。「領會」,就是體會的意思。它是「照見」,它用的是「照見」,就好像是一種了解,其實不是啦!真正懂智慧不是一種思考上的了解,它寫成是「觀照」,寫成是「照見」。但是你要了解不是思想上的。那個地方我就說「領會」,就是體會的意思。其實是一件事情,你的那個「照見」也是一種領會,不是語言可以限制的那種領會,領會。它說「照見五蘊皆空」,它是說「五蘊」,我們所有的經驗的內容呢,都是空性,「皆空」不是說沒有,而是說它是屬於「空性」。我也不去解釋空性什麼了喔。那這邊呢,我就說「領會五蘊『同體』」了。為什麼說「同體」呢?因為空性的時候是在強調說,它在本性上是沒有特別的性質的。那另一邊來講呢,你只要認為它是同體,不起分別的時候,跟那個說它本來是空的,是同樣的效果。為什麼?目的都是在超越原來的觀念的限制。原來你把它分了,分成五種,「五蘊」嘛!如果你說它空性的時候,就是說,它們其實根本上是一樣的。我一說同體也是告訴你,他們從根本上是一樣,這樣子。而且這個一樣,又有一個好處了。不妨它還是繼續有分別,只要它同體。就是說不妨我有眼睛、耳朵、鼻子什麼,這麼不一樣,但是它同體。為什麼叫「同體」?它的覺受是同時存在的,也不妨礙嘛!同體有這個好處啊。你可以不一樣,可是可以同時好好存在,不起衝突,喔。
然後「忍一切苦厄」。它是「度一切苦厄」,它是能夠度過這些。那我說,就能夠忍住一切囉!因為你了解同體的時候,不起分別、不起對立、不嫌它囉!反正就是自己。就好像你家裏有事情囉,這個怎麼樣、那個怎麼樣、那個怎麼樣…。可是你說,啊呀!我們自己家裏的嘛,就不爭了、不吵了。你就能忍過去了,「忍一切苦厄」。然後再來,它那邊是「舍利子」。他說法的對象,他要講空性的時候,對象是最能了解智慧的人。佛的弟子裏面哪,智慧第一的是舍利子,那時候他是智慧第一的。那我這邊為什麼選「善財童子」?因為善財童子是《華嚴經》裏面,他有五十三參。他去跟很多師傅學東西啊。那就是,其實就是什麼?就是說,像我們在社會裏,跟了很多老板嘛!這個老板是這個脾氣,那個老板那個脾氣,在這裏要這樣才行,在那裏要這樣才行。這個人就磨練、磨練、磨練,慢慢就圓熟了嘛,對不對?本來年輕人很多稜角的,這個也磨一個,那個也磨一個,他將來就很圓滑了。所以,能夠了解這個任運大悲,有沒有?在處處能夠做這個容忍的事情的,要怎麼樣的人?就是這個已經磨得很厲害的。他來,他就說,哎!這個有道理,我親自體驗過,已經被磨過,我知道磨的好處嘛!所以對象就是要這樣的人才能了解。你平常人他根本不忍不住,你叫他說﹕容忍、容忍…。他說﹕去你的!(眾笑),他根本不領教嘛!所以要對善財童子講了。再來是什麼?「是諸法同體」。它本來那邊是在講說「是諸法空相」,就是說所有這些東西呢,它的那個空的性質是什麼樣子?這邊因為是在講「同體」的。所以是要說「善財童子,是諸法同體」。
那,那邊是說,空的性質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邊就要講什麼?「離有離無,離好離惡,離多離寡」。為什麼?它那邊說「不生不滅」,就是說也沒有存在不存在的問題;「不垢不淨」也沒有好壞的問題,就是性質。頭一個是有沒有存在的問題,第二個是有沒有性質的問題。然後什麼?「不增不減」就是數量的問題,也沒有數量的問題。空性上它們沒有這些問題。那我這邊說,既然已經是一體的話,那麼就離開了這種考慮了。「離有離無」,「有無」就是存在不存在;然後什麼?「離好離惡」就是說,也沒有性質的問題;「離多離寡」也就是說,也沒有數量的問題。所以跟它那邊是講一樣的。只是說那邊是在說,哦,空性的性質是這樣,沒有這些考慮了;我這邊是說,因為是同體,所以也就超越這些考慮了。然後再來呢,「是諸法同體」,然後呢?「是故同體容色」。所以就是說,同體呢就能夠包容一切了。所以下面就照〈心經〉那邊全部用「容」就是了。它是說無、無、無。我這邊就容、容、容,就是這樣。所以「是故同體容色。容受想行識。容眼耳鼻舌身意。容色聲香味觸法。容眼界。乃至容意識界。容無明。亦容無明盡。乃至容老死。亦容老死盡。容苦集滅道。」到這裏都容了。那,那些呢,〈心經〉你慢慢去看了。就是說所有的我們經驗的範圍啊,包括佛法啊什麼,所有東西它都說,哦,沒有這些分別了。這邊是說,哦,這些都有沒有關係啊!只要你知道是同體,都可以包容、都繼續存在沒問題啊!我比你大啊,就是說這個同體這件事,這比這些都還要大的。然後它那邊是說「無智亦無得」了。它是說,所以呢也沒有什麼智不智的問題,因為一切分別都沒有了,所以也沒有得失的問題了,其實它是這樣講。那我這邊就是說什麼?它是「智」所以我用「慈」了;它是「得」所以我用「失」了。因為這邊強調的是在講慈這邊的,所以「無慈亦無失」了。為什麼?這不是說沒有慈悲。而是說,它包容一切的話,根本沒有對立,所以就不會有說,喔!我這樣子是慈悲。沒有那個觀念,超越那個慈悲的觀念,那是最大的慈悲了。你還在想說,我對你好。還有個我,不是真的好。你沒有想說我對你好,自然需要照顧,媽媽照顧小孩,有沒有?沒有想說我是在對你好。就是該吃奶就吃奶、該擦大便就擦大便,那個是「無慈」。「亦無失」,就是說你如果包容一切的話,欸?平常世間看說,喔!我這樣子損失了。可是你覺得說,都在法界裏面,都還在嘛!只是不同的口袋,那也沒有關係,喔,就「無慈亦無失」了。超越得失的觀念了喔。
那邊是「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這邊是「以無所失故。菩提薩埵。依大悲波羅蜜多故。」,我把這篇叫「大悲」嘛!因為它那邊是智慧,這邊就是慈悲。也是「心無罣礙」。那邊是「無罣礙故」。那邊是「無有恐怖」,我這邊就「無有嫌怨」了。它那邊是因為,欸,一切本來空性,那麼沒什麼好害怕的,不著於相了,所以沒有害怕。我這邊呢,說「以無所失故。菩提薩埵。依大悲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就「無有嫌怨」了。它是「罣礙」,我就「沒有嫌怨」了。它「無有恐怖」,我這邊「無有嫌怨」。就是說,你包容了嘛,就不埋怨了,也沒有嫌東嫌西囉。然後呢,「遠離顛倒分別」。那邊是「遠離顛倒夢想」。那是你著相的想法,都是一種夢想。可是這邊呢,就是說,你能夠包容的話,你不需要起分別啊,你如果起分別,從能包容一切這邊看,就是一個「顛倒分別」。「遠離顛倒分別。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大悲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這個也是同樣可以證達佛果的一個路的意思。「故知大悲波羅蜜多。是大心咒。是大慈咒。是無分咒。是無不容咒」。就是它那邊是「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我就配成這樣子了。你看這邊都是跟,跟這個包容有關嘛!大心、大慈啊,無分啊,沒有分別嘛!包容就沒有…,然後「無不容」了。「故說大悲波羅蜜多咒」。那麼這個咒呢,它那邊「揭諦揭諦」。我就「容忍。容忍」。「波羅揭諦」,「無不容忍」。「波羅僧揭諦」,我「無不樂容忍」。為什麼「無不容忍」還會變成「無不樂容忍」?就是說,頭一個呢你修容忍,對不對?容忍再容忍,而且呢你不能有一個說,容忍是有極限的,「無不容忍」的意思是說你不要有極限,你有極限你還沒懂這個一切一體這個事情。那最後為什麼可以說「無不樂容忍」呢?我有一個弟子就有一次跟我說,他說,欸?那個很有用!師傅,這個咒語很有用。為什麼呢?比方說夫妻吵架囉!你就拿這個來控制自己了,就是「容忍容忍。無不容忍。無不樂容忍。」。等到你忍過的時候,你超越的時候,你有快樂的。為什麼?你以前被這個東西綁住嘛!你超越的時候,有那種快樂說,哎!我長大了。就像一個小孩啊,小孩子的時候說,玩具怎麼樣不得了了。可是你年紀大一點的時候,這個就是丟掉也沒有關係嘛。你就是成長的快樂,這不是亂講的,「無不樂容忍」,不是亂講的,真的有樂在裏面,成長的快樂嘛、超越的快樂嘛。那就法喜囉!喔。然後「菩提娑婆訶」,就是很快成就菩提,這樣的意思。
那,而且那時候更好玩。就是弟子在講的時候,正好是他們夫妻要送我去機場。那,他這樣一講,他太太說,哇!你這樣講,人家是不是認為我們家有個河東獅啊!(眾笑)。那我後來記這個事情,我寫說什麼?本來是要寫成一篇詩,本來是要寫說「家猶龍潭虎穴」,但是不好意思這樣講人家家嘛,就是境,環境,「境猶龍潭虎穴」,我這個都用成語喔。,「境猶龍潭虎穴」,「苦同水深火熱」(眾大笑)。苦是這麼苦,「苦同水深火熱」。「修則」,修的話,你修容忍的話。「修則履險如夷」,你修容忍的話,雖然危險的地方,你也可以安渡。「修則履險如夷」,你修容忍的話,「修則履險如夷」,布履的履。「修則履險如夷」,「證即」,如果證到了,證到了這個容忍,「證即逢凶化吉」。(眾笑),都用成語喲,這很有趣喔!(弟子﹕是很有趣。)
然後這裏可以順便補講一個什麼東西。就是說,本來佛法所以說它不能講,就是因為你一講一定是偏一邊嘛。偏一邊呢,那麼它一講空性呢,其實空性的觀念不是偏哪一邊的,但是因為它偏於智慧啊什麼、什麼,所以我等於是提出來這些。我講這些什麼容忍啊這些、開闊啊什麼,經典裏當然有嘛,但是第一個把它寫出來,弄成〈心經〉這樣,給你了解說,哦!除了這邊的路,還有另一個容忍的路,可以異曲同工達到,而且更容易修,對不對?是現實生活裏啊,你叫我「無我」辦不到,你叫我容忍,總是比較知道怎麼做嘛!所以這個很有幫助。那麼從理論上來講,就是說,它這些東西,你看,它都是說智悲,因為它一個講不出來的,是一體的東西。成佛還是一個有情嘛,它只是說無限囉!那麼講不清楚,對不對?無限你怎麼講呢?它只能講成智啊。可是講智就不圓滿了,非講悲不可,人不是只有智慧,還有情感這些,它非講智悲不可。那你如果要更細去講,智它又要講成說五智,有沒有?悲要講四悲什麼。為什麼?它要讓你知道說,這個東西是講不出來的,一講你就是…,它有好多面。但是一講好多面呢,你要知道其實它是圓融的。它是一個合在一起分不開的東西。所以我們理論上呢,越講得分得越細啊,你就要注意,越要說,怎麼樣子達到說根本不要這個理論,你就是,它是個活的東西,圓融的東西。佛法其實教你,不是要教你那些理論,而是要你活過來,你死慣了,你執著慣了。(眾笑)。要你完全放掉執著,遇到什麼事情,你本來有那個智慧,自己就會回答的。他們問我問題就知道啦!我根本沒有預備好的答案,因為我根本不知道他要問我什麼?可是我馬上就回他一句。馬上,他要講一個什麼,我馬上,一轉身,就好像人家一個圈套過來,我一轉,套不住啊。那才是佛法真正要教你的道理。因為你到這個地步的時候,你從種種自己無聊的那個、錯誤的那個限制裏面出來,你那個心真的就是,看一切眾生啊!真的是關心一切眾生啊!
那,從理論來講的話,你要知道,頭一個就是〈心經〉,然後〈心要〉。在某個意義上講,等於說你沒有話講了。就是你要用話來講,就是它已經把這個…,反正總是就是兩面嘛,沒有話再講了。但是後來呢,我又寫一個,叫做那個〈大圓融〉的。就是說因為,我喔,整個仔細看我一生都在講什麼?在講的就是說,不管你佛法是哪一個層次的法,哪一個觀念哪,我都是在跟你講說,你要從最後成佛那邊來了解這個東西,那你修才會快嘛!你每天在想說,照你自己有限的觀念,喔!這樣子,然後那樣子就是。永遠達不到佛啊!你要知道它最後是無限,所以你修任何法,你知道跟這個無限這個配合的話,不管什麼法都變成最高、最大、最後的法囉。所以我都提到,你看我一點一滴的在講啊,六度,六度有傳統的說法,傳統的說法,說完了以後,它傳統說法是說,為什麼哪一度先你哪一度啊什麼。然後這六度裏面啊都要空性、圓融啊什麼,這些講完以後,我跟你講說,其實不但是每一個度裏面有包括其他度,而且你要知道說,它都是可以無限的。這就完全不一樣了。不然你搞半天,永遠留在有限裏面。因為你觀念從來都是有限的。你怎麼樣超越呀?很難、很難。修三大阿僧衹劫不一定修成。但是你懂得它原來最後是這樣,那你一開始當然你做不到嘛,但是你懂得從,設法說一直去趨近那個無限的話,不斷開闊的話,成長很快的。
那,這樣子來講,所以我一輩子的這些作品你來看,喔六度我也這樣講了,什麼那洛六法我也這樣寫了,我的作品啊!就是把所有的法,等於都跟你講了,說如果放到無限的一體這裏面來看,變怎麼樣了,所以我最後又寫一個〈大圓融心旨〉,就等於說原來講智啊、講悲,等於講兩邊嘛,兩邊也已經講完了,最後跟再你講幾句,就是告訴你說,它其實是圓融的東西,沒有辦法分的東西。所以你修的時候總要了解說,不管它講得天花亂墜,你要想說是活的一個人喔,不是怎麼樣分得開的。你要學著說,怎麼樣子,就變成那麼多,管它東講西講、東講西講,在我們人來講就是一言一行而已嘛!但是你這個一言一行,心裏一念,怎麼樣跟那些都能合,重點就在說菩提心囉!就是因為它是無限開闊。無限開闊,了解一切眾生同樣命運、同樣一體、同樣苦、同樣希望能夠…。那麼你只有在努力這個事情上,你自己能得解脫,也能夠真正幫助到別人。除了這個以外,其他無聊囉!你想自己什麼,就是回到原來的苦裏面去,沒有路出來的,喔。好了,那今天就講這些。那這篇呢,不要以為說,哦,以前有講過〈〈心經〉〈心要〉會通〉。這樣子的,又是很值得再筆錄給大家的,因為又是一個講法。而且不同年紀時候講的又不一樣了,我是不斷在修嘛!我現在講的又跟那時候可能有些不一樣,那邊講我會比較重在那種好像邏輯分析啊什麼、什麼,我現在講的,那些我就可以不管了,嗯哼。好了。(弟子﹕謝謝!)
二○○八年七月十二日
養和齋於中國雲南楚雄
附記﹕當晚聽講的一位弟子說,她在聽講時看見林上師的頭籠罩在圓形的金光裡。
----- Original Message -----
寄件者: Yutang Lin
收件者: Dharma Friends
傳送日期: 2008年8月22日 下午 01:43
主旨: FW: Transcript of a Talk: F1661〈大悲波羅蜜多心要〉之說明
I forgot to mention that thanks to the diligent efforts of disciple Mian Yan that we had so many transcripts ready within such a short time after the Asia trip.
我忘了提要感謝由於弟子綿延的勤勉不懈,我們才能在亞洲行後這麼短的時間內讀到那麼多的錄音筆錄。
-----Original Message-----
From: Yutang Lin
Sent: Thursday, August 21, 2008 10:41 PM
To: Dharma Friends
Subject: Transcript of a Talk 一篇說明的筆錄
The talk was given in Yun Nan, China.
此說明給於中國的雲南。
One file attached.
一檔案附呈。
May all beings attain Enlightenment soon!
願一切眾生早日成佛!
Yutang
鈺堂
[Home][Back to list][Chinese versions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