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之說明

簡繁轉換 - 繁體

講解及校訂:林鈺堂
筆錄:弟子綿延

MP3 A B C

佛子行三十七頌

01. 此生幸得暇滿船,自他須渡生死海,故於晝夜不空過,聞思修是佛子行。
02. 貪愛親方如水動,瞋憎怨方似火燃,痴昧取捨猶黑暗,離家鄉是佛子行。
03. 遠惡境故惑漸減,離散亂故善自增,心澄於法起定見,依靜處是佛子行。
04. 常伴親友還離別,勤聚財物終棄捐,識客且遺身捨去,捨現世心佛子行。
05. 伴彼若使三毒長,並壞聞思修作業,能轉慈悲令喪失,遠惡友是佛子行。
06. 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猶如初月增,則較自身尤愛重,依善知識佛子行。
07. 自身仍陷生死獄,世間神等能救誰?故於依止不虛者,皈依三寶佛子行。
08. 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為趣業果,故雖遭遇命難緣,終不造罪佛子行。
09. 三有樂如草頭露,是須臾頃壞減法,故於無轉解脫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10. 無始時來憫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為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11. 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故於自樂他諸苦,修正換是佛子行。
12. 彼縱因貪親盜取,或令他奪一切財,猶將身財三時善,迴向於彼佛子行。
13. 吾身雖無少過咎,他人竟來斷吾頭,於彼還生難忍悲,代受最是佛子行。
14. 縱人百般中傷我,醜聞謠傳遍三千,吾猶深懷悲憫心,讚他德是佛子行。
15. 縱人於眾集會中,攻吾隱私出惡言,於彼還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16. 我以如子愛護人,彼若視我如寇仇,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
17. 同等或諸寒微士,雖懷傲慢屢欺凌,吾亦敬彼如上師,恆頂戴是佛子行。
18. 雖乏資財為人賤,復遭重病及魔侵,眾生罪苦仍取受,無怯弱是佛子行。
19. 雖富盛名眾人敬,財富量齊多聞天,猶觀榮華無實義,離驕慢是佛子行。
20. 倘若未伏內瞋敵,外敵雖伏旋增盛,故應速興慈悲軍,降伏自心佛子行。
21. 五欲品質如鹽滷,任己受用渴轉增,於諸能生貪著物,頓時捨是佛子行。
22. 諸所顯現唯自心,心體本離戲論邊,知已當於二取相,不著意是佛子行。
23. 設若會遇悅意境,應觀猶如夏時虹,雖現美麗然無實,離貪著是佛子行。
24. 諸苦猶如夢子死,妄執實有起憂惱,故於違緣會遇時,觀為虛妄佛子行。
25. 求覺尚需捨自身,何況一切身外物,故於身財盡捨卻,不望報是佛子行。
26.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豈可能?故於三有不希求,勤護戒是佛子行。
27. 欲享福善諸佛子,應觀怨家如寶藏,於諸眾生捨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28. 唯求自利二乘人,猶見勤如救頭燃,為利眾生起德源,發精進是佛子行。
29. 甚深禪定生慧觀,能盡除滅諸煩惱,知已應離四無色,修靜慮是佛子行。
30. 無慧善導前五度,正等覺佛不能成,故具方便離三輪,修智慧是佛子行。
31. 若不細察己過失,道貌岸然行非法,故當相續恆觀察,斷己過是佛子行。
32. 因惑說他佛子過,徒然減損自功德,故於大乘諸行者,不道彼過佛子行。
33. 貪圖利敬互爭執,聞思修業將退修,故於親友施主家,離貪著是佛子行。
34. 粗言惡語惱人心,復傷佛子諸行儀,故於他人所不悅,絕惡言是佛子行。
35. 煩惱串習則難治,勇士明持念正器,貪等煩惱初生時,即摧壞是佛子行。
36. 隨於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恆繫正念與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
37. 勤修諸行所生善,為除眾生無邊苦,咸以三輪清淨慧,迴向菩提佛子行。

這個〈三十七頌〉是古晉的弟子,叫做「楊惟欽」,就是最近出版由他編著的《藥師佛恩光》的那一位居士,以電郵寄來一篇〈佛子行三十七頌〉。他說要我像〈事師五十頌〉那樣講一下,然後在網頁上公佈,可以利益大家。他昨天寄來這一份,後面還附有達賴喇嘛說明什麼的,我也沒有看,就把那一部分都弄掉了,只印出〈佛子行三十七頌〉。他今天早上又來兩篇,也是附有說明,說明作者什麼那些,可是我只看第一行,就覺得那兩篇翻譯沒有這個好,所以我就只用這個。他有三十七行,每一行有四句,那我一邊念我們就一邊講,其實我根本都沒有看,以前有沒有讀過我也不知道,不過我知道的是,這是他們西藏的佛教初學都要學這些的,這個應該是屬於大乘範圍的教授。

頭一個說「此生幸得暇滿船」,他說我在這一生,很慶幸我有這個暇滿的人生。這裡「船」的意思是,使我能渡過輪迴的大海。他的意思是說,我有這個暇滿的人生就有如有了船一樣。所謂「暇滿」,去看一下辭典,什麼圓滿,什麼圓滿,什麼圓滿,就是真正暇滿人生,不是說你生為人就暇滿人生,有的沒有時間學佛,沒有機會知道佛,然後你想修又不能修,什麼困難都可以有。要是你知道修、又能修、又有環境修什麼,你就不得了,有沒有?所以頭一句慶幸說,我現在是知道佛法而且有心要修,而且有時間來修了。那麼有了這樣的工具要怎麼辦呢?要「渡生死海」。生死海就是輪迴,六道裡面就是生死不斷,你要渡這個海不是只有為自己,是自他都要渡的,因為不渡的話總是在裡面苦嘛。有了這個船,我們現在要希望把自己及所有其他一切有情呢,都能藉這個船,藉這個身體的修行來超越輪迴。因此怎麼辦呢?晝夜不空過。就是說不管白天晚上,我們不要讓這個光陰虛度了。那麼不虛度的話,我們要做什麼呢?要做「聞思修」。它這個都說什麼是佛子行,什麼是佛子行,就是皈依於佛,那麼就有如佛的兒子、女兒嘛。那麼佛子應該要怎麼做?他頭一句說,既然有了暇滿人生,不要時間浪費,要聞佛法、思佛法、修佛法,就是這樣子。

那麼第二個是說「貪愛親方如水動,瞋憎怨方似火燃,痴昧取捨猶黑暗,離家鄉是佛子行」,這個是說世間的過患。你對於親的這一方面貪愛,啊!我喜歡誰呀,我跟誰有什麼關係呀,這些就好像船遇水在波動一樣,使得你這個人就整天在那裡忙東忙西。而另外一邊呢,「瞋憎怨方」,就是說你不喜歡的、你生氣的,這一些方面的呢,又像火來燒。你想船遇到火燒不是完蛋了嗎?就把你這個寶貴的人生虛耗了。那麼「痴昧取捨猶黑暗」,因為你的痴心,不能了解萬法平等而起了分別、而起了取捨,這個就像黑暗。黑暗對這個船有什麼不好?黑暗中也沒有星月可以指點,你亂開就很危險嘛。所以他說世間的這一些,對我們的暇滿人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那你要怎麼辦呢?離家鄉。他這個的意思是出離。其實重點不在說跑到別的地方去,重點是說你不要被你生長的環境裡的這些關係、這些東西,把你綁住了,害得你都沒有時間,心也沒有辦法向佛法,時間上也不許可你修行,就是鼓勵你出離就是了。

那麼出離有什麼好處呢?「遠惡境故惑漸減」,就是說因為你從這個壞的環境,所謂「壞的環境」不是說一定是苦的環境,你很舒服、很享受,使得你心不知道說要利用時間修佛,這一生白渡過了,從佛法來講,那也是壞的環境。那麼你要是能夠遠離世間,不管它好壞,遠離世間的話呢,那麼你的迷惑會慢慢減少。什麼迷惑呢?你整天想著世間的誰跟誰的什麼關係,跟人家比較誰高誰低、誰好誰壞,恨誰啊,喜歡誰啊,那這樣子你忘記了人生無常,什麼都最後一場空啊,時間很寶貴啊,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啊,你如果不修的話,老、病、死來沒有辦法,這些你都不懂。那麼你要是遠離那一套,沒有這些吸引、干擾,你慢慢心就清淨了。心清淨的時候呢,就不再去搞那些老套,那麼這樣的時候,你的迷惑就減少了。「離散亂故善自增」,他說你心不在那裡東跑西跑,身體不在那裡東忙西忙,這樣的結果,你沒有這些這麼紛雜生活的時候呢,「善自增」,什麼善呢?本有的這個善良的天性,就慢慢起來了。「心澄於法起定見」,你的心要是能夠很清明的,都是在法上的話,那麼你才有可能有很堅固的正見,佛法的正見。這個定見不是說一個固執己見,而是說佛法的正見纔能夠在你心中堅定的成立了。「依靜處是佛子行」,所以你要怎麼辦?你要儘量減少這些無謂的應酬什麼,自己要能夠安靜的,這個靜也不是說非你一個人不可,你要是有幾個人都是一起要修行,都能夠真的在一起不說長說短,都是一起做功課,那也可以,主要是說你要能夠遠離世間,那麼得一個清淨,能夠有很安詳的心地,有時間做修行,那麼這樣就叫做「依靜處」。到靜的地方來住,那麼是佛子行。你也可以說在靜的地方居住,或者說依靠安靜的地方,兩個解釋都可以的。

「常伴親友還離別,勤聚財物終棄捐」,他是說你現在世間常常在一起的這一些親戚朋友,遲早要離別,即使你不要,總有人要死嘛。再來「勤聚財物」,你這麼努力要積聚的這些東西呢,不管是財是物,總是也許遇到水火、遇到強盜,或者最後死了,不是還是要丟嗎?不想放也不行!「識客且遺身捨去」,就是說我們的心識只是像一個客人,它最後還是要把身體放下離去嘛。就是說連身體也不能永遠保有,對不對?所以因為看穿了世間一切最後都是得放掉的,所以捨現世心。就是學佛的人,你應該怎麼樣呢?所有對現世任何的貪著,都要完全丟開,乾脆不管了,只想佛法去了。

再來這個是要說遠惡友了。如果你陪著這個人呢,使你的三毒,貪、瞋、痴,都增長了,而且使你在聞、思、修上面,想要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做,或者壞了,所謂壞就是說本來我們聽到說,應該捨離世間了,他又跟你講,唉!你捨離的話怎麼過日子?跟你講一些世間的想法,使你又起了疑惑,這種也是壞。一方面是妨礙你,使你不能去做,也是壞;一方面是使你佛法上退轉,起了其他念頭,都是壞。就是能夠破壞你在佛法上進修的呢,而且「能轉慈悲令喪失」,比方說本來你聽到說,噢!我沒有慈悲,我作的功課、功德,我都要迴向給一切眾生。可是有人就跟你講說,啊呀!你自顧不暇,你的業那麼重,你應該先迴向給你自己啊。你一聽,想說這樣好像也對,你這樣一做的時候使得你慈悲心又少了,你又變成在想自己,那麼這個也是不對。凡是這樣子的呢,是叫做「惡友」。這個惡不是說他一定是壞人,而是說他對你修行上來講,是不好的。那麼這一類的人,我們就要離開了,就要遠離他,避開他嘍。

那如果有一個人你跟他作朋友呢,「令惡漸盡」,可以使得惡慢慢的都沒有了,「功德猶如初月增」,而且使得你的功德,所謂功德要注意了,福德跟功德是有差別的。福德的話是你做好事,好事有好報,這叫「福德」;「功德」是說你做了好事,而且你懂得迴向一切眾生早日成佛,這才是功德,有菩提心在內才成功德。那麼你的功德怎麼樣呢?「猶如初月增」,能夠像新月,新月不是慢慢滿起來嗎?這樣一直增長。「則較自身尤愛重」,如果有這樣的好的佛友,你對他要比對自己還要更愛、更敬重。依靠這樣的善知識,是學佛的人應該做的。這裡其實是等於講,不管是師、友,能使你惡漸漸盡,功德漸增的,那麼你就要儘量的跟他在一起,因為這樣子彼此都有益。對他有什麼好處?他能夠使人往佛道走,對他也是好,積功累德嘛,對不對?

「自身仍陷生死獄,世間神等能救誰?故於依止不虛者,皈依三寶佛子行」。這裡是講,你真正皈依、徹底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寶。為什麼呢?他說其他的世間的神,他本身還在輪迴裡面,所以叫做「還在生死獄裡」,就是說他還不能超出輪迴的意思。「生死獄」是指輪迴的意思。那麼像這樣子自身都在輪迴裡,他能夠救誰呢?意思是說,他就不能徹底的解脫啦,也不能給你徹底的解脫。所以世間的神,這個「世間」,佛法所謂「世間」,還沒超出輪迴都叫「世間」,所以他說,因此在依止上,就是你要皈依而不虛者,「不虛」就是能夠得徹底解脫。其他的你皈依,暫時得一個好處,可是還是免不了輪迴,從這樣來看還是不實在嘛。能夠依止不虛的呢,就是你要皈依佛、法、僧了。

「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為趣業果」,他說所有那些很難以忍受的惡道的苦,就是畜牲、餓鬼、地獄的這些苦。「能仁」是指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是什麼?說是「趣業果」。他以前趨向的那些業的果,就是他以前所習於做的那些業的果。因為惡趣的苦是業果嘛,所以即使我們遇到說,噢!這個事情你要一個選擇,你做不做?你不做的話你會死,這樣叫做「命難緣」。遇到這樣的情況,甚至是自己生命交關的當頭呢,「終不造罪佛子行」,他說,我寧可死,不要造罪。因為我了解了釋迦牟尼佛說,造罪的話將來會墮落,會更苦,所以「終不造罪」,生死關頭還是不要造罪,這是我們學佛應該要注意的。

「三有樂如草頭露」,三有是什麼?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說這些地方雖然也有種種的樂,可是呢,「如草頭露」,意思說不長久、不能久遠。草頭的露太陽一出來不久就沒有了。三有裡面的樂是不久遠的。「是須臾頃壞減法」,應該是壞滅法,不是壞減法。或者減也可以啦,他是說一下子不是壞掉就是減少的。其實跟草頭露來講的時候,壞滅法比較相應,沒有關係,反正就是說一下子不能長久的。「故於無轉解脫道,起希求是佛子行」,因為那些都不長遠,因此對於這個「解脫道」,他講無轉是什麼?是不會再有移轉了。就是這條路走的話就一定是可以到徹底解脫的。對於這個呢,我們要起希求心囉。

他說「無始時來憫我者」,從沒有開始的始,就是不知多長遠以前,就可憐我、照顧我的人,「母等若苦我何樂」,他這裡是講眾生。因為眾生從佛教觀念講,生生世世輪迴的話,不是我父親就是我母親,這樣的想法。那麼這些曾經這樣好好照顧我的父母們,他們如果有苦,那我有什麼快樂可言呢?於我心難道會快樂嗎?想到自己的父母在受苦,就不可能快樂起來。「為度無邊有情故」,因此呢,為了要度這些如父、如母的有情,「發菩提心」。我們就要發什麼菩提心?希望他們能夠徹底得解脫,早點成佛。

所有的苦是怎麼樣來的呢?貪自樂。你貪於自己的快樂、自己的享受就好了。你這樣子貪自己的享樂的時候呢,就是所有苦的根源了。為什麼?你想自己好就好,那你做的事就會害到別人,跟人家爭奪什麼、什麼,嫉妒別人啊。那麼至於佛呢?苦是這樣來的,佛從哪裡來呢?是「從利他心所生」,成佛的他就想說,這個苦不是只有我一個嘛,大家都有苦,怎麼樣可以找到一個大家都可以跑出去的途徑,這樣子出來的,佛是這樣子出來的。「故於自樂他諸苦,修正換是佛子行」,因此要怎麼辦?自己的快樂和其他有情的種種苦,「修正換」,練習把它換過來。這什麼意思?自己任何享受都想到佛。比方說你要吃一頓好的,喝一杯好茶,或者什麼,你先想供佛,然後想說,我的受用就是希望一切眾生也都同樣的享受,這樣子就是把自己的好的都推出去了。另一邊呢,其他人的苦,你看到種種的苦,你就觀想說,噢!希望我能替他受,把他們的苦都收過來,希望因為我這樣的觀想使得他的苦會減輕。那這個呢,(弟子:會嗎?)對!一方面是修,一方面你會有一個問題說,那你只是心理上這樣想,真的對他會有幫助嗎?會。怎麼樣叫「會」?

舉一個最近的例子,這也不是只有這個例子。朱秀麗,她的姐姐,她昨天打電話來說,她姐姐兩天前過世了,她姐姐叫「朱秀蘭」,在漢城。她姐姐在今年四月的時候都已經是癌症末期,已經擴散全身的,那個之前一兩個月吧,她就替她姐姐求,做火供、送寶瓶。結果過一兩個月,她回到漢城,四月回到漢城的時候,她姐姐就完全沒有痛,從那時候到最後,雖然癌症擴散卻沒有痛,胃口很好,吃的比她還多。本來化療那個頭髮都沒有的,頭髮又長出來了。所以這表示什麼?這就是說眾生的這些問題,我們世間看是科學解釋啊,這個病啊,這什麼,這什麼。這一方面,繼續進行,病還是繼續啊,但是應該有病她為什麼好像沒有病?她為什麼沒有痛?她為什麼可以吃得下,頭髮又長出來?因為她的業經過這個獻瓶、火供的加持,業替她消了。業消的結果她沒有苦啊!而且等於多活六個月,照人家那時候講,四月回去應該已經都不在了,多活六個月以上。所以這裡就告訴你說,你要是深信法界一體,你好好修,有可能達到這個。佛、菩薩因為是平等對眾生,他沒有說我只救這個,不救那個。為什麼有的靈有的不靈?是因為心純不純。你這個真的是為人家做,還是你拿著這個名目在那裡搞錢?就不一樣嘛。知道嗎?所以這個就要拿這種實例來講,而且不是只有這個例子。

香港又一個叫「蔡志堅」,他也講,說有哪一個,我不曉得是給他祈禱而已還是做什麼,那一個也是化療結果非常好,就是出乎平常的情況之上,好到什麼地步?醫生要寫一篇報告,作為案例。有這樣的事情。所以不要懷疑說,教我們這樣修幹什麼?有用,將來有用。現在看不到,現在還沒有整個人投入還看不到,將來有用。(弟子:那多活六個月有什麼好?)你這個問題很好。她這個多活六個月有什麼好?頭一個呢,她沒有苦,這也是不得了。你正在苦是二十四小時,一秒都停不住。然後再來,她要是懂的話呢,她應該利用這個時間念佛、拜佛,早點消業,積集往生資糧。但是她要是不懂呢,還是最少有什麼好處?就是讓我們大家看到說,佛力其實真的是不可思議,增加我們的信心嘛!有沒有?這樣也是一個好處囉。

這是第十二條,「彼縱因貪親盜取,或令他奪一切財,猶將身財三時善,迴向於彼佛子行」,就是說,如果對方因為貪心,他本身自己來強取你的東西啊,強盜嘛,盜取或者偷啊,或者「令他」,或者叫別人來把你所有的財物都搶奪去了。不管搶奪什麼東西去了,雖然別人對你這樣呢,你還要怎麼樣?「猶將」就是還仍然將,「身財三時善」,就是說自身或者自己的財物,所做的善,「三時」是早、中、晚。就是說不管什麼時候做的善,用自己的身體,用自己的財力所做的任何善呢,迴向的時候還是要包括這些人,那麼這樣才是佛子行。就是你沒有記恨、沒有跟人家計較,這樣子。即使他對你這麼壞,你還是替他迴向。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了解說,除非一切都是究竟成佛的話,這個輪迴不會停;輪迴不停的話,眾生的苦不會停,有沒有?那你要徹底解決一切眾生苦,你一定要說一切都好才能好,這樣子。

那麼第十三個說,「吾身雖無少過咎,他人竟來斷吾頭,於彼還生難忍悲,代受最是佛子行」,就是說雖然我本身其實沒有過錯的,可是別人要來砍斷我的頭,就是要害我的命,這種事為什麼會有呢?你看,很多那些冤獄,有沒有?死刑犯都有被冤枉的嘛!那你本身遇到這個事的時候呢,對他還是要生悲心哪,什麼樣的悲呢?就是難忍能忍。所謂「難忍悲」,就是說難忍還是能夠忍過去,那樣的悲心。而且想成什麼?代受。想說我這個當然是被害死了,可是呢,我是替別人受苦囉,要想成這樣子。那麼你要是能做到這樣子,那就是說你本來是被害的,變成說我自願去死,你心態完全轉變,那麼這樣「最是佛子行」,這就是最符合一個佛的弟子應該做的事。

第十四條,「縱人百般中傷我」,即使有人千方百計的說我怎麼壞啊,造謠啊什麼,「醜聞謠傳遍三千」,噢!把真的、假的都跟你說得大家都知道,三千大千世界都知道了,「吾猶深懷悲憫心」,我還是要深深的抱著一種悲憫的心,悲憫什麼呢?悲憫說,這個人有時間不懂得好好去修行、去求解脫,反而在這裡造業,造業的結果就是大家糾纏嘛,糾纏對彼此都沒有好處啊。那麼不但這樣呢,而且「讚他德是佛子行」,講到這些人的時候,我們沒有講任何壞話,反倒還只是提出他的好處來,啊!這個人有什麼好處呀,這個人什麼、什麼,這樣子的。就是等於說以德報怨囉,而且本身呢,沒有那種怨恨心理,還是悲憫的心,這樣的話才符合佛子應該做的事。

第十五條說,「縱人於眾集會中,攻吾隱私出惡言」,就是說現在一大堆人在了,哇!這個人把我隱私的事情講出來給大家知道,而且「出惡言」,就是罵嘍,說你做這種事的人怎麼樣、怎麼樣。那麼這種時候呢,「於彼還生益友想」,對他還是想成說,啊!這是我的好朋友,對我有幫助。為什麼呢?就是說,我有這個隱私當然是我有什麼不對囉,那麼我自己要懺悔,要對眾發露是很不容易的,現在他替我對眾發露了,那麼我懺悔這個過惡呢,就容易了。「倍恭敬」,就是說對這樣的人,反倒要加倍的恭敬。就是說,啊呀!多虧他這樣幫忙,我自己講不出來的,現在講出來,我罪業就輕了,這樣子。

第十六條,「我以如子愛護人」,說我是像自己的小孩一樣的來愛護他。講到這個,我想插入講一些,就是我們近來不是今年剛做了三次火供嗎?頭兩次灰燼都是現狗形,有沒有?頭一次是一隻大狗跟一隻小狗背對背這樣躺著;第二次呢,是大狗揹著小狗,而且頭轉過來看著小狗;那最近這一次呢,是大豬,然後背上也是揹著一隻小豬嘛。那一方面我自己解釋是說,因為我現在有弟子啊,這表示我在照顧小孩了。另一邊呢,我是說很巧的是,不久前台灣一個弟子,他寄一個蠻大的一個印來,那個印的上面就是彌勒佛揹著一個小孩。後來我已經請閔耀中他去大陸的時候帶去,就是要交給王浩去刻什麼呢?就是刻「眾生如子,樂於負荷」。我說怎麼這麼巧,有沒有?這個印哪,跟這幾次的火供,都正好碰在一起。所以現在講到這裡,就提一下這個事情。而且我以前有一個感應的那個印,刻「景命之燈」,「景命」是大命的意思,大的命。那一句話是怎麼得到的?是夢裡面得到。就是說,我在睡覺的時候,自己在想說,啊!對眾生就是要像對自己的小孩什麼,這樣一想,就得那一句話出來,說「景命之燈」。就是說,能夠這樣想就是照亮我們修行的生活,就是這一句話,你要對眾生就像對自己的小孩子。

那麼現在這樣講說,我愛護別人呢,好像自己小孩一樣。如果你雖然是這樣對他,他還是跟你處不來,把你當作仇人、當作壞人,「寇仇」嘛,「寇」是壞人,對不對?把我當壞人、當仇人這樣子對待我。這樣的時候怎麼辦呢?已經對他那麼好,他還是對你這樣喔!「猶如母對重病兒」,就是說即使遇到這樣的情況呢,還是要像母親對生了重病的小孩一樣,他生病沒辦法就是這樣。那也是對的,因為那樣的人,他是心病嘛,心裡有種種的成見啦,還有對人,他的想法都是,啊!都是你害我、都是你害我。他的問題都變成別人害他,那你要怎麼辦?你就想說,啊!就像母親遇到兒子生重病,你就只能原諒嘍。他是病才這樣子,沒病他不會這樣子。「倍悲憫」,就是特別,加倍的反倒要憐憫他,這樣才是「佛子行」。那這裡他被悲憫的話,講的只是你的心態,你心態對他要加倍的悲憫;那麼在做的上面,你要寬容、要忍讓,這樣子。他講的只是心態嘛,所以我加了說,你要怎麼做,這樣子。

然後第十七,說「同等或諸寒微士」,跟我是一樣身份的人,或者呢,甚至,古時候的人觀念當然有說寒微,就是說比我們窮囉,比我們地位低下囉。一般社會上來講只是跟你平等或者比你環境還差的人呢,縱然他是心懷傲慢,常常欺負你,已經是在社會上來講認為是比你低下的人,他還帶著傲慢的心,常常要欺負你,這時候我們怎麼辦呢?「吾亦敬彼如上師」,還是要恭敬他如上師一樣。這個也是沒有錯,有一種修法,叫「常不輕」,就是說對一切眾生都視為像佛一樣,所以他還是敬他像敬上師一樣。對一個修密宗的人來講,敬上師就是最尊敬囉。敬到什麼地步?「恆頂戴是佛子行」,就是常常觀想,把這些人觀想跟上師一樣在你的頂上,為什麼要這樣呢?你要是能做到這樣子,就是你完全沒有那種,本身在這方面沒有任何傲慢,有沒有?而且完全沒有記恨,說他欺負你。這很不容易了,沒有罵他就很棒了,還把他想成跟上師一樣在頭頂上,你看,尊敬到這個地步。但是你從另一邊來講,你真的懂得無我,你從無我那邊來講的話,這有什麼困難啊?沒有困難嘛!有困難是因為你還有我執在,所以你做不到的時候,你就想說,噢!這就是我的我執,反倒是要去掉,我心有不對的地方。而且最重要就是說,你有這個我執,你自己會因之而苦啊,要了解,所以要放棄。

第十八個說,雖然因為我缺乏資財,我窮苦啊,「資財」通常只是講財物,其實也可以說,比方說資質低,就是我能力低,那麼「為人賤」,別人就看不起你嘍,啊!這麼笨哪,啊喲!連這個都拿不出來,啊喲!這麼差什麼的。已經夠慘了,偏偏業很重,又得了重病,或者修行的時候呢,有魔干擾什麼,哇!即使這麼慘了,就是說已經又貧寒,能力又差,又重病了,又有魔障了,咦?「眾生罪苦仍取受」,你修那個觀想說,把一切罪苦收進來,不要這樣說,噢!我自己都顧不了了,我還去替別人怎麼樣嗎?沒有。因為你修的是無我大悲,無我的話,你不為個人這點事情就被它綁住,你要超越這一點。大悲呢,這個大悲心是法身的事情,不是我們肉體怎麼樣的問題,所以你還是一樣觀想說,你反倒想成說,噢,我現在這個病,這個魔啊,就是替眾生在擔當一樣,還是要觀所有眾生罪業,苦啊,都把它收過來嘍。那麼「無怯弱是佛子行」,就是說這種心完全住於法,做呢,完全照法做的話,它法本教你這樣做嘛,你完全照做,沒有任何說害怕啦、不敢啦什麼,這麼勇猛的話呢,才是佛子行。那這裡呢,你真的無我的時候,你就是會這麼勇敢,你就是照法想,都是說一切眾生一體,一切一體就敢這樣做。而且呢,你看,為什麼?就是說空行勇父、空行勇母,其實就是講這個意思。就是說他照著空性來做,「空行」的意思是這樣。那麼他照著空性來做呢,他完全沒有世間顧慮,也連自己個人安危都沒有想,所以他就是勇父、勇母,他的勇是這樣來的。不是那個說,根本沒有考慮到就亂搞那種莽夫之勇,不是這樣,不是魯莽的勇。

第十九個,「雖富盛名眾人敬,財富量齊多聞天」,雖然是那麼有名的人,萬眾景仰,大家聽到這個人都很尊敬,很值得尊敬,那就是有德囉,有能力囉,大家敬重你。而且不但這麼好,還「財富量齊多聞天」,「多聞天」就是毗沙門天王,哇!財富跟毗沙門天王一樣,那還得了,有沒有?已經這麼名利雙收的人,「猶觀榮華無實義」,還是想說世間的這一切,沒有實在的意思,為什麼呢?頭一點,它不長久嘛,終究都得放掉的;第二點,你如果只是積聚在個人的一個小圈子裡面,這幾個人好,其他的都在苦,也沒有意義。所以從慈悲啦,無常啊,都覺得說,啊呀!這個不是什麼東西。它這裡講說「離驕慢是佛子行」,就是說因此對這些名利上的事情,沒有引以為驕傲而產生自大的心理。但其實更重要的是,這邊只是負面的來講,就是說你不要因此而驕慢,另一邊來講,他看到這些,除非能夠利益眾生是沒有實義的,就是要運用這些來弘法,積極面要這樣子。

那麼「倘若未伏內瞋敵,外敵雖伏旋增盛」,他說如果本身會生氣,這個敵人沒有先把它調伏的話,即使你外面的敵人已經被你降服了呢,也是隨時又會更多起來,為什麼?因為你生氣,生氣不是又會跟人家鬥了嗎?就會惹事出來了嘛。所以他的意思是說,裡面這個瞋心,這個敵人是應該要先調伏的,外面的才會漸漸的能夠真的徹底慢慢解決。所以他說,你要怎麼辦呢?「速興慈悲軍」,你心裡這個瞋心怎麼樣能夠把它降伏呢,就是要慈悲。慈悲大了,慈悲廣了,那麼你心裡這個瞋就容易調伏了,而且他說「降伏自心佛子行」,他強調的就是說,你要先把自心裡面的這些瞋降伏了。那同理呢,這條雖然只是說瞋,不是只有瞋,有貪、瞋、痴、慢、疑五毒囉,對不對?貪、瞋、痴、慢、疑都是可以用慈悲降伏,為什麼!因為你慈悲的話就是你能想到一切眾生最後都成佛嘛,你從那個眼光看的話,個人的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你很容易超越。

那麼他說「五欲品質如鹽滷」,五欲上的享受,就是我們這些色、聲、香、味、觸,這方面的享受呢,其實它的質地是像什麼呢,是像鹽滷的東西,怎麼講?「任己受用渴轉增」,就是說,哎!吃起來的時候說,啊呀,這個好吃,這個好吃。可是任你吃多了呢,啊唷!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倒就越來越渴了,因為它本身是有這個問題在。那麼他這樣講的意思是說,我們通常享用的這些,從佛法看它,基本的一個品質就是它是苦,為什麼叫「苦」呢?因為你受用過多的時候,你就覺得不但乏味而且怕起來了,有沒有?什麼東西都不能過多啊!所以他基本上認為都是苦。那麼「於諸能生貪著物」,對於所有這些你會有貪心說,啊!這個很好啊,這個很美啊,這個我要啊,這個什麼的,這些東西呢,「頓時捨是佛子行」,你已經有正見在,你一遇到這些,一起了貪心,你就想說,啊呀!其實搞多了就是麻煩嘛,有沒有?所以何必再去重複、重複這種過錯?又去花了好多心血弄弄弄弄弄,結果只是擺著;你能用多少?只是增加你的問題而已。你已經看穿了結局是那樣,所以一起了貪心就能夠放掉,這樣才是佛子的行徑。

第二十二條,「諸所顯現唯自心」,就是說其實你一切可以感覺到的,這「顯現」不是只是看到,所有你感覺到的呢,在一個意義上講,都只是你自己心的作用而已,因為離開你的這些心,能夠認識它,能夠感覺的話,就沒有這些東西嘛,你所有的經驗,所有能夠感覺到的,都是自己心的作用,那麼從這樣來想的時候,這個自心能夠作用的這個,它的本體、它的心體是怎麼樣的呢?「本離戲論邊」,它在根本上,這個心的體在根本上是離開戲論和邊見的。所謂「戲論」就是說不管你怎麼講,怎麼理論解釋,那是我們人編出來的東西啊!在實際的經驗裡面完全沒有這些你的觀念這些東西,沒有哇!這些是我們自己編一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從這邊看是這樣,他從那邊看是那樣,所以叫「戲論」。而且「邊」是指邊見,因為你凡是有見都是從某一邊看嘛,沒有辦法,所以「無見之見」就是說你要離於這些一偏之見。那他說我們的經驗本身,你去根本上推究的話,它是也沒有戲論,也沒有邊見的。「知已」,已經了解,已經知道的話,知道這些道理的話呢,「當於二取相」,應當對於「二取」,所謂「二取」就是取兩邊,有對立的執著。所有是因為對立而產生的這些執著呢,「不著意」,就是說就不要去管它了,心不要被這些綁住了,這樣才是「佛子行」呀!

然後現在是第二十三條,「設若會遇」,如果遇到,「會遇」就是遇到了。「悅意境」,讓你很快樂的環境、情況啊。「應觀猶如夏時虹」,就要怎麼樣想呢?想說這是像夏天所看到的彩虹。「雖現美麗然無實」,雖然看起來很美,但是彩虹這個是空中的,你也抓不住的,「無實」是這個意思,很美可是抓也抓不到,碰也碰不到啊。「離貪著是佛子行」,所以呢,因此你雖然看它美麗,你就不貪、不著、不執取囉。就是任何好環境你都不要貪著了。二十四,「諸苦猶如夢子死」,遇到所有的苦的時候呢,你要怎麼想?這就像夢裡面夢到自己的小孩死掉了。那麼你在夢裡,夢到自己的小孩死掉了,你以為是真的,你就好傷心啊,好那個啊,但是你醒過來一看,啊!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只是一場厄夢。那麼我們人生的一切呢,最後一看,你在當時覺得這是個好了不得的事情啊,多大、多重、多苦惱、多什麼,過後一看,也是跟夢一樣,有沒有?所以他說,因此人生的事,其實在這個意義上,就是說事後看,醒過來的時候一看,也是像夢一樣,當時煩惱也其實是不必了。所以你遇到違緣的時候,他這個用「會遇」是說碰到了,你碰到了,「違緣」就是逆境。碰到逆境的時候呢,你就想說,這個就像作夢一樣囉,不是很實在的,過了就好了,過了就好了,那你就不糾纏在裡面,不被苦所縛。

第二十五,他說為了求得正覺,還需要連自己的身體都要捨,為什麼呢?這個意思並不是叫你說現在就要去自殺,不要去管身體,也不是這個意思,他的意思是說你真正那個覺悟,你一定要能夠心不被這個身體綁住,你要放得下,心不再說還老是非想這個身體不可,不然你的心怎麼去看一切眾生的苦,怎麼去看一切眾生希望他們成佛什麼,有沒有?你的心跑不掉的話,跑不掉自身的話,那你是不可能的。要是連自身都能夠不顧,心能夠離開,能夠真的不被它綁住的時候,那不用講身外一切物囉,對我們的生命來講哪裡有比身更重要的?身都需要說心能夠放得下的話,那身外物更不用談了。那麼「故於身財盡捨卻」,所以他說你在實修上呢,你要做到說身財這些是可以給的,可以放得掉的,你要做得到這樣子,而且「不望報」,你不但可以給,而且不是存著一個心說,噢!因為這樣我希望得什麼。你一這樣子就還是糾纏在因果裡面嘛,有沒有?你就不能得解脫。你要得解脫的人就是,你說噢!真正覺悟的話這些早就看穿了,身體總有一天死掉嘛,所以不要被這個身體綁住了。每個人都會死;我們這一生要好好用在說,到時候不得不死的時候,這一生好好用過了,做了有意義的事。所以要達到這一些呢,你要練習說這些要放得開,心也可以不管它,實際上也可以放得出去,而且不能存求報的心理,求報的話就是對「我」沒有放掉嘛,還是有我執在,那你就不可能得解脫。(弟子:可是我們求報有可能是說希望別人得報。)不是,這裡的報,對啦,你如果說因為我是做這些捨得呢,是因為我求一切眾生成佛,那麼因果上我們希望眾生因此得到,這個是可以的,它這裡說「不望報」是不望個人的得報啦。而且求眾生成佛也不能執著一定的果報,才是解脫嘛。

下面一個,他說「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豈可能」,一個人不守戒的話,那麼要利益自己都不可能,怎麼能夠成就他人的利益?就是說那你更談不到去造福一切眾生,使他成佛了。這裡為什麼說沒有戒就不行?是說一個人做事總是要想到,比方說戒,害人的不可以做,利他的要做,那你害人的你還是做,利他的你又不做,那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是壞人。你自己果報一定是壞的,所以你自利都不成了。他這裡是強調說,你要守這些戒,但是戒你要一條一條搞清楚,也是很難的,重點是要知道這些戒的主要方向,不要做害人害己的事啊,要做利人利己的事啊什麼,然後如果自己跟別人的利益衝突的時候,寧可利益他人啊什麼,這樣的意思。所以「故於三有不希求」,「三有」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這裡面的所有東西,甚至連禪定什麼的都不要貪著,任何境界什麼都不貪著,因為這些都還是輪迴內的東西。「勤護戒是佛子行」,重點在於說我們做一個人的時候,有沒有照佛講的這些要怎麼做這樣在做。

第二十七個,「欲享福善諸佛子,應觀怨家如寶藏」,他說這些學佛的人,如果希望得到這些福啊,善啊,這些好的東西的話,善就是德、德行,你行善你就有德嘛。你如果要享受,福是說做好事有福報,善的話是說你做好事有德,你要有福、有德的話,要怎麼辦?「觀怨家如寶藏」。跟你糾纏的這些呢,你把他們當一個寶藏,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是,你要是能夠在裡面去挖掘的話,是可以得到寶。這什麼意思?就是把怨家當成你修行的對象。他對你怨,他對你恨,對你什麼不好,這正是你可以修的地方。你跟他在一起,他這樣搞搞搞,你就像挖進礦了,礦不是先要挖很多土嗎?他這些怨恨哪,什麼的,這些就是那些土啊。你在這裡是要求什麼?是求成佛啊!他裡面的寶藏是,他原來也是佛啊,你原來也是佛啊,你要得這個佛出來的話呢,你就利用他這些土,能夠挖得開,你就成佛。怎麼樣挖得開?你不當一回事嘛。他對你的這些你都能忍,你容忍、容忍,然後又歡歡喜喜的,你怎麼樣子對他,他總是恩將仇報,(弟子:逆增上緣。)對啊!逆增上緣哪。而且你看,所以「於諸眾生捨怨心」,一方面呢,你不是以怨報怨,對不對?你沒有報,而且「修安忍」,就是我們剛剛講說容忍、容忍嘛。你容忍到無不容忍的時候,你就無不樂容忍了,對不對?那麼這樣的時候出來的寶藏就是什麼?他也成佛,你也成佛。

第二十八個說,「唯求自利二乘人,猶見勤如救頭燃」,他這個講法是大乘一個錯誤觀念,他這裡講二乘大概是講聲聞、緣覺吧。他說,噢!這些人只是說自己好就好了。其實這是錯誤觀念,他要是真的能證羅漢,真的是辟支佛的話,他就沒有我執,那剩下做什麼事?當然是實際上行為也是這樣,就是救眾生囉。所以這種是一個大乘發展的時候,他為了別於小乘,強調為一切眾生,不知不覺變成邊見,有沒有?把人家講成是不好的,那先不管它了。但是他這裡有一點是對的,是什麼?因為那些的修法是說,自己先修好才能救別人。所以看起來好像只顧自己,因為他趕快要求自己解脫嘛,自己先解脫才能救別人,那麼他說,「猶見勤」還看到他們呢,那麼勤快,好像救頭燃。好像頭燒了當然要趕快去找水,或者什麼,把它滅掉嘛。為了求自己解脫,都還那麼勤快,那我們現在是大乘的,而我們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這是我們的德的根本,我們的大乘的根本是說,為了使一切眾生早日成佛啊,那麼我們更應該精進了,奮發精進。

第二十九,「甚深禪定生慧觀,能盡除滅諸煩惱」,這樣講的話就是空性定了。因為能夠生智慧,佛法來講都是只有「了空」慧,就是他進入很深的禪定,深到什麼地步呢?連最微細的我執都已經突破,那麼他看一切都不一樣了。以前看都是邊見,就是有一邊對立的,他融入了一切一體,他看一切是一體的,他沒有只看到哪一邊。那麼一到了這個地步,就能夠完全的除滅所有的煩惱了。因為煩惱的根本是這些執著,是對立的心態。已經沒有對立,有什麼煩惱呢?已經知道的話,你要離開四無色,就是無色界的四種禪定。離於這個而來修靜慮,才是佛子行。就是說你不要停在無色界的階段,你要進入空性定,這一個是這樣的意思。

再來第三十,「無慧善導前五度,正等覺佛不能成」,你如果沒有空性的智慧,來好好的教導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些的話呢,無上正等正覺的這個佛是不能成就的。我有寫過〈無限的六度〉,我有講過那個嘛,那個英文也有啊。這個裡面我就講說傳統的六度,這個次第是有道理的,先修佈施再持戒什麼,有沒有?然後呢,傳統上還再講一個,就是說你這些每一個修,你都要有空性,都要「三輪體空」,就是沒有對方,沒有自己,也沒有所做的這個,都要能夠空掉,都沒有執著。那麼我那個〈無限的六度〉裡面有講說,而且是每一度裡面都有其他的度在內,那樣子圓融的講法。有空去看那些。它這裡主要是講說,前五度都還是要在空性的智慧裡面來做,纔是正確的修這五度,就是講三輪體空的意思。噢!你看後面就是這樣寫了,其實我講的時候我沒有看後面的。他說因此呢,「具方便」,就是說你要修前面五度的時候,你要有種種的做法,這叫做「方便」。你實際上去修五度囉,但是呢,要離三輪。就是離於對我、對於對方,還有對於所做的這種執著了。那麼你修這樣的智慧,才是一個佛子應該做的事情。

第三十一個說,「若不細察己過失」,如果不仔細的察自己的過失,那麼「道貌岸然行非法」,自己有過失也不去仔細的體察,然後表面上披著什麼法衣,什麼、什麼,看來好像很偉大,可是做的又跟法不合,這樣的話就糟糕了。所以他說「故當相續恆觀察」,就是說你在心裡面,要常常仔細的反省。「斷己過是佛子行」,你常常觀察反省自己幹什麼?就是說你能夠在細微的地方,都把自己的過錯,心裡的那種有錯誤的見解,起了瞋心什麼的,都能夠一直觀察,而且把他完全清除掉的話呢,才是佛子行。這裡我要講一個,就是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修法,但是有時候你老是在觀自己的過錯,有的人就變成太被這些想法綁住了。他聽到一個戒呢,他就寸步難行,而且想說,糟糕了,這樣子的話,這樣也不可以做,那樣也不可以做,整天在想說,我又糟糕了,我又一個什麼念,我又一個什麼,那這樣子也是很難修行,你變成綁在那裡,有沒有?所以我是強調什麼呢?像我在寫那個〈佛法習定入門〉,我就強調,種種修法我選的是什麼,就是讓你的心往積極正面的去,不要被這些綁住。你心要是都是念佛,那你自然就沒有瞋心,沒有壞念,沒有什麼什麼,這樣就好了。不然免得你被綁在那裡,很危險。真的,因為我們人是習慣我執的,你觀察觀察,你又整天在想說,我糟糕了,我怎麼樣,我怎麼樣。然後佛友們一見面,又是你怎麼樣,我怎麼樣,煩惱又起來了。所以只是專心念佛,是最好的方法囉。

然後下面一個說,就是因為你自己還在迷惑,所以你說其他學佛人的過失。怎麼講說是因為你還在迷惑呢?就是你還有執著嘛!你還有我、人、眾生這些見解的話,你才說,啊呀!誰錯了,誰好差,誰又不對了,有沒有?你要是已經自己超越這些的時候,你也不會有時間,還有,你忘記了無常,時間多寶貴啊,要精進啊。你時間浪費在講別人,他也不聽你的,那不是浪費?還惹起煩惱來,你說他,他不承認,怎麼辦?你說他,他不聽,怎麼辦?浪費了嘛。所以說你自己還在迷惑,才會說別人錯。「徒然」就是說無謂的把自己的功德都損掉了,怎麼講?你本來可以去積功德的,你沒有再積功德;你本來已經有一些功德的,因為你這樣批評人家,陷入彼此的鬥爭什麼,不是又使你的功德都少了嗎?因此呢,修大乘的,心是在一切眾生成佛,這樣的修行人,「不道彼過」,你不講別人的過錯。這個真的很重要,因為你在那裡罵得很痛快的時候,你忘記說你是被一種執著綁住了。而且從另一邊來講呢,推廣來講,真正我們要好好修的話,世間的事少惹、少管,不要去管,因為管多了就是跟這個一樣嘛。

再來三十三,「貪圖利敬互爭執」,貪圖要得利啊,要得到人家來尊敬你啊,這比方說,兩個都是修行人,就是說,啊!那個不行,他那個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你如果存心是說因為這樣講的話,別人就對你比較好,別人比較尊敬你啊什麼,這樣的話,因這樣而爭執的話,「聞思修業將退修」,就是說你本來應該在聞思修上努力的,都會退步了。「故於親友施主家,離貪著是佛子行」,所以修行人對親友啊、施主啊,你都不要去貪著了。因為你貪著的結果,會希望有比較多的親友、施主對你好的話,那麼你就難免要搶信眾,就互相攻擊,那樣的結果你自己修行上就退步了。

然後呢,「粗言惡語惱人心」,講粗暴的話囉,講壞話囉,使人家聽了心裡不舒服啊,起煩惱啊。而且比方說你都講別人壞,那人家聽你講都是聽到一些壞事情,那他心也不清淨嘛,所以這些都是不好的。而且「復傷佛子諸行儀」,那麼你一個人變成整天都在那裡罵人、講粗話等等,人家看你也是很不像嘛,你這個說是修行的人,為什麼是這個樣子?那麼「故於他人所不悅,絕惡言是佛子行」,就是說會使人聽了難過的這些壞話,那麼就完全不再講了。

第三十五,「煩惱串習則難治」,就是說你這個心裡想東想西這些煩惱,你如果「串習」,就是你一直連著,變成習慣了,那麼這個煩惱就很難把它消除。因為你老是想這些煩惱的事不放嘛,他已經煩惱習慣了就很難改囉,對不對?那麼「勇士明持念正器」,就是說這個空行勇士,依著空性來修的這些人呢,他應該了解什麼事情?「明」是了解的意思。「持念正器」,真正的法器的話呢,要持念什麼?就是繼續念著正念囉,就是修行人應該要了解說,作為一個真正的法器的話呢,他應該要持念正法。就是要老是念佛,老是持咒這樣子了,那這樣子你的煩惱纔能夠斷嘛,對不對?你不想這些佛號、這些咒語的時候,煩惱就又有機會繼續下去了。那麼「貪等煩惱初生時」,你現在是要念佛持咒,一察覺到說有貪哪、煩惱這些起來了,「即摧壞是佛子行」,就是說貪啊這些,一察覺你就要把它摧壞,但是怎麼樣摧壞呢?並不是你說,噢,我要把你打死。這念頭怎麼樣把它打死啊?不可能。所以方法呢,就是馬上回到正念上,一回到正念上它就沒有了。這樣纔是真的摧壞。

第三十六,「隨於何時行何事」,不管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應觀自心何相狀」,就要想囉,正在做事的時候,不管做什麼事,噢,這個地方其實是這樣,就是說你不一定能察覺你自己的心態,不察覺你不用說特別要去察覺,那還專門惹麻煩、惹事一樣,知道嗎?因為我們的解決是說儘量想正念,就是想佛號就好了。但是雖然已經在持佛號,發現說,噢,一個雜念來是一個貪心,一個雜念來是一個瞋心什麼,你要是感覺到的時候,它這裡說「應觀」的意思,應該是這樣,就是你要是能感覺到了,你察覺到了有出什麼雜念、世間念了,「恆繫正念與正知」,你馬上回到佛號去,這樣就對了,馬上回到咒語去就對了。為什麼呢?頭一個,這樣子就是繫到正念上;第二個,這就是回到正知了,因為我們選擇念佛的時候,就是已經是想過了嘛,想過說這樣子才是解脫的路,所以不用再去想了,這個時候也不要再去想,啊!那個是世間念無用了什麼的。不是了,馬上就回來,就是回到正念與正知了。那麼「修利他是佛子行」,就是說,他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是這樣,如果你不能馬上回到念佛號上的時候,你至少要想說,我這個地方有問題是為什麼?因為不是利他的念,就要以利他的心來對治它。如果你不能馬上回到正念,使它完全沒有的話,那麼你要以利他的心來對治你的這個壞的念,這樣子。其實呢,你要是能回佛號,也是利他,因為我們的佛號不是為哪一個念嘛,是為一切眾生成佛念嘛!

第三十七個,「勤修諸行所生善」,就是說種種的修行,你很努力的去做,那麼這樣所生的這個善果,目的是什麼呢?「為除眾生無邊苦」,都是菩提心囉,目的在除眾生的無邊苦。因為眾生只要所有的苦都除盡的時候,本來清淨他就成佛嘛。所以這裡只講除無邊苦,其實意思是要他成佛。我們所做的任何一切,是要他離苦得樂,究竟成佛。那麼因此不管做什麼所得的善,迴向的時候怎麼辦?迴向菩提。就是迴向一切眾生早日成佛。那麼要怎麼樣迴向菩提呢?「三輪清淨慧」。就是你必需真的有那個空性的智慧,看到說離於做者、離於受者、離於所做,三者都空,就是都不執著,完全都不執著,那麼這樣的迴向才能真的迴向到菩提去。你如果還在那裡想說,啊!我有做了多少、多少,怎麼樣、怎麼樣,那些有想法、有計算的,都還是沒有真正迴向到菩提去。要迴向就是說,看到說本來就是無可執著,不用想,那麼念是念了說迴向一切眾生,也沒有執著說,噢!好像今天存了一百萬。沒有這種事,有沒有?完全都解脫。那麼這為什麼這樣很重要呢?這樣的話呢,修行才又不會變成執著嘛!(弟子:可是你初學的時候都還是一定要算啊!)對,對啦!你在算,算沒有關係啊,算只是記錄說我做了多少,以便養成做功課的習慣。但是心裡不要執著說這樣是有多少功德嘛!就是不要執著任何執著,這樣子你練習慣了,就等於做過忘記、做過忘記一樣的話,當然是要迴向,迴向以後馬上又忘記了,都回空性去,那麼呢,你修的就你也得解脫嘛,這樣子。好了,今天把〈佛子行三十七頌〉講完了,希望這篇出來能幫助很多人囉!

                       二○○六年十二月四日
                       養和齋    於加州


[Home][Back to list][Chinese versions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