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習定的整體性

簡繁轉換 - 繁體

MP3 A B

開示及校訂:林鈺堂上師
一九九三年七月四日
講於馬六甲密宗白教中心
筆錄:賴源文居士
修訂初校:弟子疾呼

 

今天我選了〈佛法習定的整體性〉這個題目。我為什麼想講這個題目呢?因為我們一般說要開始學佛,那當然大家說:「要讀經啊,要聽人開示啊。」那麼,很多人就鼓勵你常常誦一部經啊,或者念佛啊、持一個咒啊;這樣子。接著很快就有人說:「習定很重要;我們應該習定。」而且現在習定的風氣也很盛;甚至連修氣功的,不管是佛法的或道教的,風氣都很盛。但是,這樣子做的時候,嚴格地檢討起來,其實我們的準備往往不夠。當我們準備不夠的時候,一時看不到有問題,長遠了就會出問題;到那時候要改,有時就很難。所以,我要提醒說,怎麼樣才是「習定」應該有的準備,以及到什麼時候來怎麼做,才比較安全。

我的題目雖然只講「習定的整體性」,其實,佛法裡面凡是實修的法門,差不多都與我要講的有關。只要你要開始修什麼法,那麼我今天講的差不多都可以用得上。你修的法雖不是習定,但是你需要注意它前面有些什麼準備;還有,等一下我會講到的原則,例如要表裡一致,要警覺無常,都是有關的。所以,換句話講,我們要講的雖然是以「習定」為主,其實也可以說是「所有佛法修行的整體性」。你要注意到這個,才能夠得修法的好處,而不會走到錯的地方去。

關於開始習定的原理及步驟,如果要知道得更詳細,請看我流通的書裡有一本《一曲十彈》,這裡邊的第二篇叫做〈佛法習定入門〉。我相當詳細地寫了這篇文章;它裡面是把習定的原則,很主要的,寫在那裡。如果你是實際上要去修「習定」的話,需要注意的那些細節,我也都很詳細地寫在這裡邊。所以,你們有空的呢,喜歡就拿去看。如果在這兒流通的冊數不夠的話,就找陳光輝居士去複印,就只複印那一篇看也可以。

這一本書也還蠻重要的,因為裡面還有談到怎麼教小孩子唸佛,還有殘障的人要怎麼唸佛。我們一向傳統教念佛,說來說去都是假定對方沒有殘障,其實有很多人是殘障的。你變成殘障時要怎麼念佛?這些問題,我都在那本書裡討論到。這一本書第一次是在台灣印的;印完的時候,我爸爸就以航空先寄三本給我。我並不知道書哪一天會到,因為我不知道他已先把書寄出來了。書到的那一天早上,還沒有到的時候,清晨我在夢裡就見到韋馱菩薩出現了;出現了差不多是三十秒的時間。所以,現在這本已經是二版了,後面就附加了韋馱菩薩的像。因為這裡面講的這一些都蠻重要的,所以韋馱菩薩出現,表示護持的意思。

我們現在就來講:甚麼是習定的整體性?它的問題在那裡?就是說,我們剛學佛沒多久,人家就說:「我們來學習打坐啊。」這樣子有沒有好處?當然有。因為你以前整天心裡很亂,現在練習收心,定在一點,比起你以前不懂得這樣修養自己,你當然會比較舒服。但是,這樣一來就馬上習定,會有什麼問題呢?我就是遇到一些人,修得比較久的,每天早上一起來,他的功課就是馬上去打坐了。打完坐,他就不想去上班了,可是又非去不可。慢慢地,你這裡面的衝突就明顯了,因為你原來內心的問題沒有先解決掉。這種衝突就是所謂的「世間」跟「出世間」的衝突。你以前沒有習定,這個心是亂的,所以這個衝突就好像打架打不清楚,你不知道跟誰在打。以前你沒練習過,心力分散,所以毛病不大。現在,你練習過了,心力集中,有如變成拳王了,而你拳王又是在內心自己打自己,這以後出毛病就很危險。這就是因為不一致啊!

這就好像那個修氣功的,也是這個問題。這個人本身整個哲理或持戒那些的都還沒調整好,他就開始修氣功。這個身體本來已經因為這一輩子的私心糾纏、慢慢老化,有些地方氣脈不通,有些氣走的路線是錯的。那麽,修氣功以前氣弱,不成問題;不會氾濫成災。現在修了氣功,氣一強了,呵,糟糕了,出毛病了!有的修道家氣功的,修到氣只能上去,不能下來,整天覺得頭部很脹;那怎麼辦?可見你得要真地去瞭解這些次第。

佛法常說「聞、思、修」的次第;你要先去學啊!修行不是瞎摸、瞎摸就可有結果的;你要先搞清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佛法還說有「戒、定、慧」的次第;為甚麼說是「戒、定、慧」?它是這個樣子的,就是說,你現在要學佛,是想要終究得解脫,你要改原來這個人。那這個人你要知道說有身、語、意,就是你的心裡,還有你外面的行為,這一些要一致啊!如果你外面的言行都還沒有改,你在這個世間的生活裡忙得一團糟,每天都應付不過來,又是糾纏一大堆,又有很多人間的恩怨,都還沒有解,你又想處理心裡很微細的問題,這是做不到的。因為這就好像是在打一場混仗嘛!外面粗的你還沒有解,又想解心裡那個細的;有沒有可能啊?這樣盲修是在做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因為沒有這樣想過,一開始學佛就急著學打坐;這樣子,真的有得到東西嗎?開始是覺得好,但是心裡這些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到後來反倒糟了!

所以,我們再來要講的,就是佛法裡面,它都有講次第嘛。像釋迦牟尼佛,祂講「八正道」。「八正道」開始是「正見」、「正思維」。「正見」,頭一個你要學佛、菩薩教你的這些——世間無常,你不要那麼執著;你要出離,你要放得下世間。放得下,你才沒那麼多煩惱。懂了佛、菩薩這些道理之後,要修「正思維」;只是聽到佛的教導還不夠,還要變成我們想事情是照佛法來想,這樣才是「正思維」,就是心裡面的那個根本的想法要改正過來。不像以前那麼注意名利啊、注意一點點私人間的糾纏啊、恩怨啊;慢慢地這些要放得開。人生很短啊,不必這麼無聊啊;利用這一點寶貴的時間,做一點有益自己,也有益大家的事情。慢慢地,心裡有這樣的覺悟,真誠地願意這樣改。

接下來要修「正語」、「正業」、「正命」。「正語」就是說,你慢慢地就注意到,跟人家講話,不要講無聊的話;不要東家長,西家短;批評別人,沒有好處啊!「正業」是什麼?行為要守規距啊!若是去賭博、喝酒,等一下就出麻煩了。那你這些事情一惹上去,還談得上修養自己嗎?連應付都應付不了呢!言行上的一點一滴,從外面較粗的這些都要先收歛。「正命」是什麼意思?就是維生的行業要挑一個有益自己,也有益別人的。不要做那種——比方說去哪裡夾帶一些海洛英,能夠賺很多錢的;這是會害人的,不行啊!這一些都要照顧到。

然後祂就說到「正精勤」;你要改自己,需要很努力啊。不是說你今天去聽一聽佛法,禮拜天去聽一聽,初一、十五去拜一拜,其他的時候你又忘記了;這樣子,你這個人改不過來。你真正有心要改自己,是要很努力的。每天一定到時候就做功課,慢慢靠這個有恆,慢慢靠自己有修養,慢慢地把自己改過來。這樣子一系列修下來,到後面,才修「正念」、「正定」;真正照佛、菩薩講的,習定都是在這麼後面的事情。這樣子講,也不是說你已經開始習定的,就把它放棄吧!沒有關係,你已經做了,你還是照舊習定。但是,你一定要瞭解到,你要真正安穩地修,這個整套的次第就一定要去考慮了。

你也不可能說,每一樣我都處理完了,我才習定。但是,如果你已經是在習定的人,一定要檢討自己:我的「正見」有沒有?「正思維」、「正語」、「正業」,有沒有做到?一點一滴去檢討,慢慢改。這樣一來,你也不用放棄習定,而將來你才不會有問題。你要是真的拿經書來看,經裡面講那些很基本的修法,一講到有關習定的修法,它都是說,習定的這個人,他已經瞭解到世間無常,他已經把世間一切都放下,然後才一個人跑到很安靜的地方坐下來,開始在那裡數息啊、修觀啊。現在我們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這樣子?經書講到修法的時候,都先講這些。經書不是沒有事做,隨便寫一段。古時候的人,文具、印刷都不便,很少寫東西下來;一向都是很重要的才寫。

經書裡假定修行者已經是對世間都看得破,能夠以「無常」為基本觀念——人命不知道甚麼時候要休,沒有甚麼好留戀的,才來注意修行這件事。那我們現在呢?那些它認為基本的,我們卻都沒做到;有時候甚至連那些基本觀念都沒有,那要怎麼辦?所以,自己在基礎方面要很加強!人家所以能夠修得好,是因為他放得下。你現在說,習定最基本的問題是心太亂了;你想要靠習定來把心定下來。習定的第一步就是要專一嘛,使它能夠在做事情時,沒有甚麼雜念來騷擾你,不會說,話講著、講著,就忘記講到那兒了——哎,我現在到底幹甚麼啊?或者,也不會說,在那裡一坐,好像是專一一點的時候,就睡著了。那,要免除這些問題啊,你就要先瞭解到,你一定先要真心願意放掉那些煩惱。如果你心裡還是喜歡惹這些世間的事情——啊,跟誰怎麼樣啦、誰對我怎麼樣啦、我要怎麼樣啦;你這些都不肯放的話,你有沒有可能專心啊?不可能的嘛!不用說其他的,光是心裡這些亂七八糟的,你都理不完了;所以要瞭解這些啊!

我們再從陳上師講的「學佛八次第」來看啊。第一步,一定先要有個資本;什麼是你的「資本」啊?就是你的時間。他說「以無常錢」;你一瞭解「無常」,這個時間就變寶貴了,所以你得把時間抓成是你自己的時間。你今天說:「不行啊,我要上工去啊。」可是你一上工,你就把時間給了老闆了。也不是說你不好去上工啊,只是說,你要怎樣儘量把握你的時間啊。你以前覺得除了上班以外,還有應酬,還有什麼、什麼的,這些都很重要。你現在要從修行這一邊來想——不行啊,如果這樣下去的話,我完全都沒有一秒鐘的時間做我認為重要的事情。所以就要把世間的事,這個慢慢放,那個慢慢放,要這樣開始收回時間。不可能叫一個人馬上就改他的生活;但是,對無常的迅速、時間的寶貴,有了瞭解以後,你就可以檢討自己的生活。看在什麼地方或時間上可以不必要的,例如一些反正做了也沒有什麼意思的事情,就要放了。

如果你一下子放不來呢,你就要設法轉移;怎麼樣轉移呢?比方說做生日啊,生日做了也沒什麼意思啊——今天你做了我的,下次我又得跟你做;這樣都只是在應酬嘛!大家要怎麼轉移啊?遇到生日,我們大家去放生,就是把它跟佛法連上去呀!這樣你雖然還是在做生日,但是,你這個心就不只是在私人間應酬——搞來搞去沒什麼意思嘛。你慢慢地,就是藉這些機會,來培養開闊的心,做一些好的事情。

再來是「買出離土」了。這就是說,你如果真的要深入修行佛法的話,就得出離世事,專門修行。你不要以為「出離」是太難的事;什麼是你的?你反正遲早有一天總得要走啊;到了那一刻,你想不走也不行,總是有那麼一天要完全出離啊!你現在就得練習啊;不然到那時候才要你放,忽然要放,太難過了嘛。你現在知道將來都得放,現在就好先練習「這個也可以放、那個也可以放」。你現在若已經放慣了,到時候要走,沒有什麼困難的。你現在這個也不能放、那個也不能放;到時一下子千萬件全部要放,哪一個人放得下?每一個人都苦得一塌糊塗啊。所以早一點瞭解,終究得放下,現在也是需要學「出離」了!

他是說:你要是真懂得時間的寶貴,而又肯出離呢,才是真的有一塊修行的地,修行上面的東西才可能建設起來。你要是也沒有時間,這等於一個人沒有資本;也沒有出離,這等於沒有一塊土地;那你要做什麼?什麼都做不來的。所以,你要修任何佛法,先要好好地自我檢討——這一方面有沒有?沒有的話,你做來做去,等於只是一種業餘的嗜好。這種業餘嗜好當然是比不良的嗜好要好多了,但是,怕的就是怕說你沒有地基,很弱,經不起考驗;到你危急時候,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支持你。但是,你要是先有這種瞭解的話,你就真的有可能一步一步改過來。

那麼,有了這些以後——用「無常錢」買了「出離土」;再來,你這塊地要是沒有一個籬笆圍起來,誰都可以進來搶你的東西啊——你這兒修一陣子,等一下會有什麼人來搶你啊;倒不一定是外面的人,也可能是你家賊難防——你自己要是不守戒的話,修了一點又壞掉了。所以說,要用「戒律」來作圍牆;就是說,你要守戒啊!佛、菩薩教我們要做好事,不要做壞事。這些我們都守的話,現在修的才會有一個穩固的保障。而且,就這一點來講,另一邊的意義就是先在行為上要守規距;這樣一來,世間的煩惱就會少了。你不亂去跟人家喝酒,不去做壞事,賭博、什麼的,世間煩惱就少了,才有時間改裡面的。如果外邊還要煩惱什麼賭債還沒有還,你怎麼去調心?所以說,這個「戒律牆」是保護你修行啊!

現在「無常」、「出離」、「守戒」都做好了,那才談得上什麼?我們最後是要得「佛陀」這個果的話,現在我們才有希望種下這個「種子」了;這個「種子」就是「菩提心」。「下菩提種」的意思就是要改掉這個只是為自己的私心,改成說,瞭解到大家一樣,所以我們做什麼事情,要設身處地替別人想一想。我們這樣子做,在我們的立場來講,你應該怎麼樣啊、你怎麼可以這樣子啊;我對你又怎麼樣啊、你應該對我怎麼樣。你要想一想說,在他那邊也許只是沒有想到啊!如果我們要這樣子要求,人家也很難啊;就是說,能夠替別人想,能夠放鬆一點。你對別人鬆一點;他也好過,你也好過。當你要求別人的時候,你自己的心裡也是嘀嘀咕咕地沒個停;你也是受苦的人啊。對方也很難過啊,遇到你怎麼樣都不對,因為你心裡有個要求,你期待他要什麼樣子啊。不合你理想,就是不對;這樣沒完沒了的,兩邊都苦。要減少世間的苦,這一些要放得掉!所以基本上發這個菩提心,就是慢慢學習說,怎樣把心推廣來愛別人,慢慢從人推廣到動物啊,甚至慢慢修久了,修到連幽冥的眾生也可以看得到,那麼推廣你的愛心到他們去;這樣子,叫做「下菩提種」。

再來,要「澆大悲水」;就是說,你光是發了菩提心,也不去做什麼事,它也不會再長大。你要怎麼做啊?就是,你看到大家都有這些問題啊,你就一方面要努力修養自己,在佛法上進修;一方面等到自己修到可以感動別人,那麼把佛法的好處,慢慢去勸化別人。如果還沒修到能夠勸化別人的時候,可以去做義工、去服務啊!到醫院去服務,遇到人家臨終去助念,做這些服務的事情。那麼,慢慢地,從這種「同體大悲」的服務裡面,你就會慢慢地成熟。菩提種子要長大起來,也要水澆灌;這個時候修習慈悲的服務就好像是給它澆水一樣,使菩提心得到潤澤。如果你的發心只是一個觀念,就像是一個乾的種子,長不起來。你有實在的行為去服務別人,就好像得到了水,它就可能發芽成長了;你對別人也就自然地會很親切。

再來,這個時候才是「施定力肥」;就是說,這個人已經改變了他的行為,他不再以「自私」為出發點,而是以「服務」為出發點,有服務的人生觀。在這樣的情況下,而且已經是裡外都一致了,真誠地從內心發出來的,不是只是希望說,要別人都說我是一個好佛教徒啊,或者希望人家都跟我是好朋友啊,沒有存那些心去服務!只是說,我認為這是對的,所以,不管人家怎麼想,我是真誠地在修、在服務。那麼,這樣子的時候,才是可以好好習定的時候了。因為這個時候,這個人就單純了;單純而且一致,而且有愛心。這個時候,外面的煩惱已經很少、很輕了,那麼你才有機會去處理內心微細的問題。

習定是要處理心裡很微細的,一個念頭、一個念頭這麼細的地方——能不能沒有雜念啊、能不能保持清明啊。這種很微細的地方,到此時才是調理的時候。這個時候來調呢,又安穩、又得力!不然,以前很難嘛,外面的問題都還沒有解決,你雖想處理內心的問題,往往還不能察覺它們的存在呢!你外面的煩惱都夠多了,你怎麼去處理這些問題?你現在外面沒有煩惱了,人也一致了,這個時候來處理微細的內心問題,就很穩當。

要是能夠這樣子做下去,慢慢地,再來就是「開智慧花」;就是說,你的智慧就會成熟——這種「無我利他、忘我利他」的智慧,慢慢就成熟。然後,將來時機到了,自然就「結佛陀果」。這時候,你就能證入「一切是無限的一體」;這種境界就自然到了。

那麼,以上講的這些,不管你是從「戒定慧」,從「聞思修」,從「八正道」,或者從陳上師講的「學佛八次第」來看,它們都告訴我們說,「習定」這件事情,須要有很多預備。所以大家習定是很好,但是要仔細地去檢討說,前面的這些預備步驟我們有沒有照著做了。有了,你習定將來很安穩;沒有呢,就要漸漸補足,也不是要你放棄習定。

還有一點我可以順便講的,就是我常常說的「念佛」。念佛比較沒有這麼麻煩;為什麼?它不是一下子就要你做到什麼「一心不亂」——當然它最後還是要你做到一心不亂;可是我們開始修的時候,就好像只是說,試試看、試試看。就像開始學游泳的人,只是到河裡玩玩水、玩玩水;那些小孩子每天玩水,久而久之,將來也會游泳,也會潛水。就是說,它是漸進的;它沒有說,一下子就要你把心定於一處。但是,它在不知不覺中,以養成一個新習慣取代舊習慣,慢慢就改過去。這樣子比起我們坐在那裡,想要一下子把心定下來,就好像馬上要面對敵人決鬥了,沒有那麼嚴重啊!這樣子的,慢是比較慢,但是,比較安穩。它就比較沒有說,馬上就提到無常、出離這些事情。「念佛」這個方法,方便的地方就是說,就是都不懂,也沒有關係啊!只要願意試試以「念佛」來清心;如果上癮了,慢慢你就自然會深入了。

當然,「念佛」你真的要做得好,就像我剛才說過的,任何修行,如果你要真的做得很好,理想的是像「習定」的前行那樣,也警覺無常、也出離世事、也持戒、也發菩提心、也修習服務,那當然是最好。但是,要是你還不知道這些的時候,比起來,「念佛」只是嘴上唸一唸、心中想一想。開始,你還沒有那麼深入嘛,但是,慢慢就進去了。「習定」怕的就是你一來,就每天一個小時在那裡說是要做什麼的,偏偏你又做不到!而且,我們人很複雜啊;習定是說,開始時觀一點啊,心定在一點啊;但是,你在一小時裡面,其實可能有五十五分鐘都是在胡思亂想啊!有時候,你也不能覺察已經在妄想了;這就更難了。你要是自己發現說,我的心又走歪了,要拉回來;有時候,已經十幾分鐘了才發覺,也不一定啊。可見這是很不容易的。

「念佛」當然也是可能念得亂七八糟的,因為雜念都是一直來嘛。雜念來了,我們要怎麼辦呢?我們規定自己每天要念一個數目——我至少唸一千遍佛號啊;有雜念也是一千,沒雜念也是一千,這樣還有一點東西可以把握。至於「習定」,你說定在一點,又沒有人看得到,你自己也不覺察是否離開那一點了,那怎麼辦呢?豈不是更難了?所以你做不到那個的時候,念佛這樣慢慢來,還比較安穩一點。當然,真要念得好,和習定一樣啊,都是要注意做到剛剛講的這些次第!

那麼,習定還有什麼重要的需要注意呢?這就是——我們佛法的習定跟其他宗教的習定是不一樣的;怎麼樣不一樣呢?話說回來,也有一樣的地方。一樣的地方就是說,我們的心要是只在世間的名利上、日常生活的煩惱上糾纏的話,那麼,我們內心的清明就會被這些煩惱給遮蔽了。在這個情況下,一般所謂「神通」的那些事情,你就完全沒有辦法體會到,因為那些都是很微細的精神現象。所以,即使發生,你也不覺察,就這樣懵懵懂懂過去了。但是,你如果習定,不管是依佛教或其他教的方法,你習定,就慢慢練習收心,使它比較靜下來。心靜的時候,這一些比較微細的精神現象,你就能覺察了。所以,所謂「神通開發」,就是這個意思而已。就好像有很多收音機的頻道,或者電視的頻道,有些是比較微細的,有些是比較明顯的。你本來心比較亂,就只能收那些世間的、很明顯的信號。你現在調心、調心,漸漸變成一個比較精細的收音機了。那麼,雖然是微細的訊息,也都收得到了。「神通開發」只是這個意思啊!在這一點上,佛法習定跟其他宗教的習定是一樣的。

佛法與其他宗教的習定,在最根本的地方,有甚麼不一樣呢?其他的宗教收到這些微細的訊息,就迷在那裡了。他就是執著於——我又看到什麼光了、我又有什麼境界啦、哪一個神又跟我講什麼了;這樣就沒有自由了。只有佛法是教導說,雖然這些神通我們都收得到,卻不要迷滯在這裡——你還是自由啊,你可以轉別的台啊!就是說,教導我們真正徹底解脫的是佛法,因為它基本上,從頭到尾一直教我們不要有「我執」。學佛的目的是證入「正等正覺」,而「正等正覺」是本有的,並不需要向外尋求。我們不要去追求有什麼神通、有什麼境界;不要這樣。這些東西是本有的,來了也好,沒來也好;自然啊,自然自在。所以說,徹底解脫這一點,是佛法習定跟其他宗教習定在最後的結果上不同之處。

佛法一開始就已經講穿這一些;我們要是真的有這樣的了解,那麼修行的最後結果才會不一樣。要是沒有這種了解,只管盲修瞎練;等到稍有一點神通,就難免迷失在那裡面囉。這種迷執,在某一個意義來講,就像某一些人喜歡擁有漂亮的衣服,或者喜歡打扮自己的外貌,還是一種迷執而已,不能得解脫。這是根本哲理上的不同,所以佛法習定需要對基本原理有徹底的了解。關於這些基本原理、基本原則,我今天不再說明,因為昨天已經講了,又有錄音起來。你們如果沒有聽到的,可以跟陳光輝居士要那個錄音帶,好好地去把原理、原則搞清楚。

再來,我們要瞭解,習定也有一些基本原則。習定的基本原則,頭一個就是我們已經提到很多次的「一致」啊;習定的人要徹頭徹尾一致。有些人習定久了,變成很矛盾——打坐的時候很舒服;等一下上工時間到了,心裡不想去,又非去不可。這種矛盾需要克服囉。從佛法這邊講,那當然它的想法是說,人生無常啊,不曉得什麼時候要走啊;一個人只有這麼多力量,你要是說,等我上完工再來習定;你已經累壞了,修行的事還能做得好嗎?不要自己騙自己。你真的想要把這個事做好,你世間的事是早晚要放。你以為說不必放嗎?你將來總有一天要放。那你到將來已經老了,還能修嗎?你還不一定有老年,要是中間就走呢?你要是等到老了,沒有旺盛的精力才修,即使將來真的能修,也比不上年輕有精力好好修,可以得一個好一點的結果。而且,年輕就修的結果不只是個人得益;要是修得好,還可以幫助、指導別人修啊。要往這方面去考慮了;自己要作一個抉擇。

第一個原則就是「身心、表裡一致」;這一點很重要。你真正習定要習得好,而且佛法裡凡是證量的東西,都一定是建立在「定功」的基礎上;就是說,你這個人一定要真誠地在做基礎上面的修行,才會有後面的證德;證德的第一關就是要先得到定力。「定」其實是我們本有的能力。小孩子看一本他喜歡的漫畫、一本小說,你叫他吃飯,他都不來呢——他很自然地在那裡;這是我們的本能啊!現在是因為我們在世間久了,煩惱多了,心雜亂了,所以就失掉這個力量。那麼,回復這種本能,有什麼困難呢?難的地方就是你沒有看清楚,你放不下;你要是放得下,才有可能改好。所以第一點就要做到這個「一致」。

此外,習定還有什麼原則呢?一個就是,身跟心是互相影嚮的。所以,習定也不是說我每天就坐在那裡調心,不用注意身體的保健、衛生;這是不對的。習定的一樣要注意說,每天要有適當的運動。因為你不運動,身體等一下這裡痛、那裡痛,你能習定嗎?呵,我都去遊玩、什麼的,等到很累了,等沒有事情做,我才來習定;很累的時候,習定能好嗎?不可能嘛。身跟心是連在一起的,你要調心,你這個身也要調。

第三個原則是什麼?心跟氣是一致的。因此習定的時候,有的為調心,他就注意呼吸啊;為什麼?因為氣調的時候,心容易細下來、靜下來。心能夠從煩惱解脫的時候,氣也自然不會那麼粗;氣也會調勻、調細。所以,這些基本的要知道。

這些基本的關係你都知道了,那麼,習定的時候就容易自己觀察——我哪一邊有問題了。你不要說,覺得很累,還勉強要習定;這是行不通的。你應該做的是,注意看自己每天的生活中,什麼時候精神很好,身體很好,又沒有人來吵,然後排定那個時候專心地來習定。要利用這種基本原則上的了解,來調理你的習定,才能做得很好。

在〈佛法習定入門〉那一篇文章講的其他事項,比較是細節了,不是今晚我想講的。我主要就是提醒你這一點:習定有這種整體性,你要去了解它,並且照著做,那麼,你以後才不會出毛病。習定是非常重要,這一點沒有錯,但是一定要這樣各方面都注意到了,才會有好結果。講就講到這裡;如果有什麼問題,歡迎大家提出來討論。

問答

問一:學佛是不是一定要拜一個師傅?

答:學法這件事,你看經書裡面講,其實最好是由有經驗的人來指導你;這個是當然的了,最好是這樣子。那麼,要是你現在還沒有遇到一位很有經驗的師傅可以指導你,怎麼辦呢?那麼,佛法講「聞、思、修」嘛,你就先從理論上的瞭解去看清楚,修行的步驟應該是怎麼樣的。佛法也講說「戒、定、慧」的次第。所以,你可以先學習怎樣做個好人,怎樣做個好佛教徒;在這一方面先來努力。

那麼,你要是到了說,你真的把佛法看得那麼重要,你要好好進修的時候呢,那你得去找師傅了。這個說起來也好像是很難啊!天涯茫茫,我去哪裡找個好師傅呢?但是,事實上,佛、菩薩的事情,我們一般的程度看不出來;若依我自己修行的經驗來說,你只要真的有一個心說,不是只是求你自己得好處,而是發菩提心,為了大家得徹底解脫的問題在修的話,你只要先把最基礎的修好,後面佛、菩薩自有安排。最基礎的是什麼?是唸誦;就是說唸個佛號啊,或者持一個咒啊,或者專門唸一部經;這樣也可以。這個你先好好做,不要急啊!那麼,你要是對密宗有信心,就把四加行先好好地做。這樣子做久了,你的際遇自然就會改變——你就會有機緣去見到你的師傅。你看我什麼時候見到陳上師——我自己念佛念到四百多萬;這是真的例子啊。所以,你自己要努力修啊。當然,找到是最好;但是你努力的話,將來就會有那個機緣。

問二:我已經念慣〈準提咒〉。有位師兄跟我說要加念阿彌陀佛的佛號;我到底要不要加唸佛號呢?

答:頭一個問題是需不需要加唸?可以加唸;但是,要分主修跟副修。為什麼要主修一個,你知道嗎?因為我們不知道最後什麼情況要依靠它。比方說,現在忽然有車從對面直撞過來,又不是我要撞它,它撞過來,你有什麼辦法;對不對?那個時候,我們也沒有時間去選擇念甚麼才好,所以,我們主修的,就是要做到根本不用去想,一起念就是這一個。

這樣並不是說,我們看重這一尊,不看重那一尊啊。所有的佛,道理是一樣的。你專修一尊,只是因為我們是有限的,並不是祂是有限的!我們有限,我們只能抓住一個。但是,我們要瞭解說,這一尊就是所有佛的代表。

那麼你加唸,有什麼不可以?當然可以。每天做早、晚課的時候,除了主修的以外,如果對哪幾尊有親切感,加唸三聲或十聲祂們的聖號或咒子,就可以了。你主修、副修要分清楚;要怎麼樣決定主修、副修?你已經唸慣了的,就是你的主修;不用改了。功夫是靠唸久的力量啊;換來換去就糟糕了——換來換去反倒就猶豫了。不要猶豫啊,我是念什麼的,就是什麼了,不用管其他的了。只念一尊就可以,從頭唸到尾啊,這是一輩子的事啊!

問三:他們說年老了,要加唸「阿彌陀佛」。

答:準提佛母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菩薩頭上就是阿彌陀佛,不要擔心!

問四:我自己唸準提佛母,也有過兩次感應。

答:可見只修一尊就可以,不要懷疑啊!以前有一個人來皈依釋迦牟尼佛,可是這個人什麼都記不住的。你剛講這一句話,講到後面,他前面那幾個字已經忘記了。這個人怎麼辦啊?釋迦牟尼佛就教他拿個掃把在那裡掃地,一邊掃地,嘴裡就唸「掃地」。他這樣修,後來還是開悟啊!功夫是在深刻,而不是在於念甚麼。

問五:我們修「念佛」,是不是要對著阿彌陀佛的聖像念才比較好?

答:佛說:「不要著相」,所以其實連相都不一定要有。但是,祂也不是說就不能有相。因為,堅持沒有,又是著於「沒有」啊。祂是一個活的啦!但是,活潑潑的佛,我們又不知道怎樣去跟祂溝通,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每個人有一個樣子,所以佛就以不同的形式出來了。不同的形式是為什麼呢?因為有的呢,他要你很慈悲的樣子,他才敢親近你啊。有的很壞的孩子,你不凶呢,他又不聽話。那你要釋迦牟尼佛怎麼辦?祂就只好對這一個呢,顯一個觀世音菩薩,很慈悲啊;對那個,就顯一個很凶的樣子,然而愛心是一樣的。孩子不一樣,只好顯不一樣的臉出來了;祂背後那個慈悲是一樣的——那個慈悲根本是不可以形象去捕捉的嘛!

那我們修來修去啊,為什麼這一尊比較有感應啊?那一尊比較沒有感應啊?那是因為我們不是只有這一生;我們在沒有證悟以前,都一直在輪迴,不曉得哪一輩子做過些什麼事。有的人以前修過這一尊,由於過去的習慣,他這次修就感應來得快;只是這個道理而已啊!

你要是被一尊綁住,還不是究竟解脫!但是,你在修的時候呢,一定要有點好像是執著,老是修一尊。這其實不是執著;這是因為功夫深是要靠著老是修一尊,才會有習慣的力量。但是,將來你這一門通了,你才有希望談到別的門也通。比方說「念佛」,「念佛」是從意念這一門來修。你要是真的將來在佛號這一念上通達了的話,你就不會只停留在意念上得解脫,慢慢地你在「色、聲、香、味、觸」上面也都會得解脫——那才是究竟!但是,你連這一門都還沒摸熟的時候,跟你講太多,你心又亂了;所以古德就把後面的層次都不講了,而只講「念佛、念佛」!後面的境界都是功夫做久了,自然知道。自己得到了,就不用講了。

問六:您在《淨業朝暮課誦讀本》內教的「法界觀法」,我們平常念佛,是不是一定要先這樣觀想?

答:不管修什麼法,最好在開始以前先想:右邊是爸爸,左邊是媽媽,前面是冤親債主,後面是地獄、餓鬼、畜牲、人、阿修羅、天都來啦,前面空中又十方諸佛及聖眾都來了。你要是有時間,當然這樣子修。慢慢修久了,你的心會開闊到像法界一樣大,那當然是最好。

但是,你要知道,真真正正在修的人,比方說,你專門念佛號,修到後來,有時候你並沒有想唸,佛號自己在心中起來了。那種時候你何必計較說,它怎麼可以起來?你還沒有先觀想:「右邊爸爸,左邊媽媽……」;不要那樣執著!

任何修法只是給一個模式,我們照著做,慢慢可以體會它後面深刻的意義。修「全法界同修」的觀想,漸漸可以使心開闊。所以,我們照規矩做。就像人家學字、學畫的,開始都是臨摹嘛;對不對?把大師的作品臨摹一番,學這些規矩,學這些好的。但是,真正學到將來自己成畫家而不是畫匠的話,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出來。同理啊,學佛也是這樣子,我們開始要規規矩矩;做久通達了,卻不要泥執於形式。

問七:可不可以在露天打坐習定?

答:即使在室內習定,如果不預防而使風對著頭部吹,也可能頭痛,所以最好是讓風在你面前橫過。要是在露天打坐,當然是可以,但是要避免括大風的時候。還有,要是你能坐久的話,在大太陽下,等一下中暑怎麼辦呢?要考慮這些氣候問題啊!當然可在露天習坐,因為你真正得定的話,不管什麼情況下,都有定啊;哪有什麼說,什麼地方不能習呢?但是要注意上述的這些,還要避免有野獸的干擾。

問八:靜坐的時候,要怎樣才能排除心中的雜念?

答:這裡就要講到念佛這個方法是怎麼巧妙。因為我們的心是這樣子,你想說,我不希望有雜念,可是現在雜念一來,你如果管它的時候,卻又多一個雜念了。所以,你如果要用這樣子去對治,沒有出路。說「我不理它」的時候,還是在理它,因為還是有個「理它」在心裡的時候,才會有「不理它」,那就變成兩個雜念了。那你就說,這兩個雜念都不要,又變成三個了。你越搞,雜念越多,真的是沒有出路啊!「佛號」就是不理它;換句話講,就是不理它,但是這回的不理它,跟你那個「不理它」不一樣;它(佛號)是有個生路。原來那個繞來繞去,還是在「它」上面,這回是生路——「阿彌陀佛」。

開始,當然做不到啊;你才一念「阿彌陀佛」,第二念就是雜念又來了。那自己就要說:「哎,這樣實在太苦了;心中連一點休息的時刻都沒有。」但是,所以會落到今天的地步,就是當年走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已經走岔路走太遠了。現在開始走正路啊,就要努力走啊!每天練習,今天走不來,只走成一步,沒有關係;明天,我又再走一步啊!每天定時定課,就是念「阿彌陀佛」;至於其他時間,比方說在路上要等車子、在銀行要排隊,任何時候能利用,就念佛。洗碗的時候,又沒有人叫你說心裡不能念佛;洗澡的時候,誰說你不能念?你就不管什麼時候都念。上廁所,也可以念;你還想成說,因為唸佛號,大、小便都變成甘露,餓鬼就可以吃了。你什麼時候都來唸呵。那麼,這個新習慣養成的時候,就是你得到新生的時候——雜念跑掉的時候。有雜念時,你不能去理它;你理它你就完了。其他的,你都藉念佛不理了。

現在問題就是要看你靜坐是在修什麼嘛?如果你是修「止」,就是說,你心要定在那一點,那個時候,你就不要做別的事。但是,那個你如果真的做不到,你又不曉得怎麼樣做才好呢,你不如坐在那裡,也是念佛。這樣一來,你要注意的,只是說,這一念是不是「阿彌陀佛」,接著一念又是「阿彌陀佛」。這念,如果不是「阿彌陀佛」呢,你也不管,你只要再來一念是「阿彌陀佛」就好了。所以,念念我只管說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已經怎麼樣,管他的,那個不干我的事;就這樣子,一句、一句接上去。

問九:生病的時候不能念佛,怎麼辦?

答:病的時候,要看你的情況;比方說,你發高燒,一點都沒辦法念了,那有什麼辦法?沒辦法就不唸。但是,你如果還能記得,你就叫別人放佛號錄音帶給你聽啊,或者你能唸一點,你默唸就可以了。就算我們平常做功課,也不可能一直出聲唸嘛,主要是心裡維持佛號啊。那些唱的,像「五會念佛」,這種唱的很重要。因為你要維持平平淡淡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比較難一點。它那種唱歌一樣的,比較容易呵!

問十:我們只管念佛,怎能知道最後會不會得解脫?

答:那樣子你才能得解脫啊!你現在還沒有到最後的時刻,你卻要問起最後;可是一問的時候,心念便不是「阿彌陀佛」,就離開這個法門了,所以煩惱就又起來了。而最後的結果,應該是自然的;它是沒有辦法講的,自然地進入解脫。但是,這並不是亂講,這並不是憑空懸想——隨便開一張空頭支票,保証將來怎麼樣。這是基於我們實修的過程,自己慢慢體會念佛的好處。你會覺得身體的輕鬆,還有心裡的平安,都是一層、一層地解脫,那你就知道後面當然是不斷地開展;對不對?不用去擔心,一擔心就又是岔出念佛法門外面了。

問十一: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時會念著、念著,變成念別的東西了;這是為甚麼?
答:這有兩種可能的情況。一種就是散亂;就是說,這等於雜念一樣。因為你心是要念「阿彌陀佛」,結果卻變成念別的去了。另一種情況是什麼?比方說,我已經選定,就是要念「阿彌陀佛」;可是有一天,忽然不知不覺中,自己念起「觀世音菩薩」來。那個時候,就不是前一種情況。那個時候,就不要去打斷它;為什麼?因為佛、菩薩是連在一起的。有時候,在專念「阿彌陀佛」的人心中,觀音聖號會自己昇起來;那個時候就要順著它念。念著、念著,它自己又會停住了。這種時候是自然的感應,這是好的,不要去打擾它。

但是,除了這種感應外,你既然決定念「阿彌陀佛」,你的功課就是「阿彌陀佛」。你也不要因為有那樣的感應,就改變您專持的聖號。然而我們也需要知道會有這種事情,因為是佛佛相通啊!這是自然發生的。

至於頭一種,想念「阿彌陀佛」,忽然念頭轉去別的,當然是不對的。但是,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也不要介意;你一發現了,就立刻把念頭換回「阿彌陀佛」就對了。就是說,不要再加煩惱給自己啊!不要說,哎呀,我又錯了!我好後悔!那些都是多餘的,就讓它過去;那麼就單純化,這樣修就容易進步。

您們問這些問題是很重要的啊。這些問題你如果不提出來,我也不一定會記得說要跟你講什麼;哪有可能樣樣都提到呢!可是這些都是實際修的人經歷過的,所以你一講,我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所以,這類實修上的問題,你們要踴躍發問;很重要!

問十二:我們平常念「阿彌陀佛」,也念「觀世音菩薩」;這樣可以嗎?

答:我們每天唸「爸爸、媽媽,爸爸、媽媽」,爸爸也不會怪我,媽媽也不會怪我;對不對?可以,當然可以。

問十三:有師兄告訴我,密宗忿怒相的本尊要在中午以後才可以修,這是為甚麼?

答:他所謂說「忿怒相,要在下午修」,那背後的含意是這樣:祂所以顯忿怒相,是要降服魔的意思。那麼,黑暗的時候是魔猖獗的時候,所以在那個時候修,就比較相應;只是那樣的意思啊。

接問:那可不可以在早上修呢?

答:當然可以。佛法修行是基於空性,而空性無時空之限制。而且搞來搞去,最大的魔是心魔。自己心裡有私,那才是最大的魔。私心隨時起來,隨時要降服它。沒有說,早上起了妄念,沒有關係,等下午才降服它,哈哈;對不對?佛法是活的;不要被不合理的規則綁死。

問十四:學習「禪定」會發生甚麼問題?請您說一些給我們聽。

答:修習「禪定」會發生什麼問題,這都是因人而異的。如果這樣很抽象地問的話,我的答案便是今天已經講的,這些你應該準備;準備得不好,處處都會出問題。比方說,心亂掉的,也有可能;比方我講的那個衝突,世間跟出世間的衝突厲害的話,那麼,發瘋都可能。還有別的問題是說,氣也可以走岔。你不要以為你只在修心;心要是偏執,氣就會走岔。

還有一種問題是修到比較後面的;心調細了,神通開發的時候,也就是魔擾更厲害的時候。因為以前的程度不成魔擾,現在能看到了,魔就越可能擾你。整個來講,就是說,有很多類的問題;所以前面的這些準備和自己的一致,這些很重要。因為這樣子,就顯出來,有一位有經驗的師傅的教導很重要;這是為什麼?師傅要是他自己修的功德夠,一方面可以針對你發生的問題,指導你怎麼解決;另一方面,魔擾的現象可以消除,因為他的護法就可以幫你摒擋,你就比較少魔障。

問十五:「超覺靜坐」的念誦和念「阿彌陀佛」有甚麼不同?修「超覺靜坐」也有很多好處。可不可以兩種並修?

答:這是這樣子啦;最基本上來講,就是在哲理上,它們只是一種修行的方法,而不像佛法有一整套的教導——無常、苦、無我——這些觀念的教導。它們偏重的只是一個方法,一個技巧。結果可能發生的問題就是,我剛剛講過的,大家一下子就衝進去習定,而心裡頭的不一致並沒有得到解決。將來越是調過的,越可能因為心力加強而衝突也就越明顯,並且最後不能得解脫。這些是基本的哲理上不同的地方,以及導致的不同的結果。

你如果兩種並修,有沒有什麼衝突呢?也是有啊!因為「念佛」這個方法,它就靠說念到「一心不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那麼,那個時候才有可能證入沒有主、客對立,什麼都沒有,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樣才是趨入佛法講的「正等正覺」的情況。如果你兩個修法並重,那麼你就比較難達到一心不亂。

另外還有一種衝突就是,各種不同的宗教,各有護法神鬼;不通達「無我」的真理的護法,會討厭兩面都修的人。佛法這邊的護法受空性真理的薰陶,不見得會阻擋您修別的法;但是別的宗教的護法可能不喜歡你修其他宗教的法,那麼他們就可能來阻擋你。

我的建議是,你仔細考慮一下,佛的這些教導有基本的哲理——我們人所以「苦」啊,是因為「我執」啊,而一切其實是「無常」的,所以我們要放掉「我執」,做一個好人,服務別人,然後可以得徹底解脫。仔細思考這整套的道理。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雖然不想這些道理,但是,我們所以修「念佛」,是因為在基本上有這種瞭解。因此「念佛」不只是一個精神上修養的方法,而是基於一個人要怎樣過一生的覺醒所作的抉擇。

我當然是希望你能選擇念「阿彌陀佛」;這倒不是因為我排斥其他宗教,對其他宗教有偏見說就一定是不好。這只是因為我看到佛法有整套的徹底解脫的理論,那麼你就除了念佛以外,生活裡面也有指導的方針,只要照著實行,將來可以得一個完整的好處。而不只是知道有一個方法調節心情,雖能得到一種暫時的紓解,但是沒有徹底地解決問題,終非長久之計。

問十六:修「超覺靜坐」,可以達到一種超越的境界。那我們修「念佛」,會不會達到習定的境界?

答:會。功夫深的,只要念幾句佛號,自然地習定的境界就會出現。

問十七:泰國的四面佛是佛,還是神?

答:我不曉得。我聽人家說泰國的四面佛就是他們當地的神。我沒有說祂不是,我只聽到說祂是神。因為你要真正懂佛法的話,一切都是佛。佛是無限的;祂沒有畫一道線說:「這邊是佛,那邊不是佛」;都是佛啊!所以說:「眾生本來是佛;有情、無情,都是一體。」祂那個境界已經沒有分你是不是!

問十八:我們累的時候,躺下來休息,那時候可不可以念佛?

答:可以啊,念佛主要是心在念,沒有說什麼姿勢不可以。如果有那樣的規定,目的只是教人要敬重這件事。在實際應用上,如果有這類的限制,那豈不是叫人病倒了就不能念佛?豈有此理?

問十九:有人說念佛如果不用念珠,不洗手,將來會變蛇;這是真的嗎?

答:沒有那回事。依照經裡面講的,念佛會得到什麼結果?就是阿彌陀佛會來接你,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怎麼會變蛇?變蛇就是再輪迴囉。不會啦,不會!有的人這樣子講,他的意思是要你對法有一個尊重。所以就說,最好你要用念珠,並且先把手洗好啊——藉這些行為來培養你的恭敬心。但是佛本身是像父母愛自己的小孩,不會說,「哎呀,你今天髒了,就不是我的小孩;你今天髒了,就不要給我進家門來。」沒有這回事嘛!何況你又不是故意表示不敬。要是真的不乾淨就不行,那些出事故的,或者生病的,髒得一塌糊塗,就都不能被佛接引了嗎?不會的。在開始修的時候,很多祖師給你定規矩是說,這些初修者太皮了,沒把念佛當一回事,非這樣調教不可,所以加很多規矩啊。可是「念佛」的法門主要不在於這些規矩,我們也需要認清這一點。

問二十:如果有一個人成佛,他會不會說他是「佛」?佛會這樣說嗎,說他成佛了?

答:成佛的也會說自己是佛呵,因為佛不被這個名稱綁住。他不會說,我成了佛就一定不能說「我是佛」;那也不對啊。經書裡面也有說:「我釋迦牟尼佛怎麼樣、怎麼樣……」。但是,他那樣講並不是執著「佛」的名號,而是因為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了解什麼是他的證悟,所以要利用語言來引導我們。「佛」其實只是回到我們原來的樣子,並沒有什麼稀奇。因為一般人只懂得抓話,釋迦牟尼就講一套話給大家聽,就說有個情況叫做「不是佛」,有個情況叫做「佛」。其實,進入佛的狀況的話,沒有什麼佛、不佛的分別。他要是還分什麼佛、不佛,他就不是佛;他就是根本不徹底,還是有限,還有主客對立。但是,他是真正活的呢,他也不會說,我就不能講話了,我就只能坐在那裡讓人家拜了;不是這樣子。他就硬是能利用這種平常有對立的觀念跟你講,慢慢引導你到他那個沒有對立的情況去。所以,他跟我們講一些道理,又給我們一些修法,讓我們的心能慢慢地從狹窄解脫出來。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會遇到有些人跟你講說,「我是佛」,那麼,這正是你自修的時候了。你何必被他的話帶著跑呢?他說佛,就佛;他說不是佛,就不是佛;又干我們什麼事情?重點是,我們自己心裡有沒有煩惱?自己心裡有沒有解脫啊?何必說這個人講一句話,你就又跟著他跑了,你又糾纏半天了?沒有關係嘛。說是「佛」,又怎麼樣?沒有事嘛。他喜歡做佛,讓他去做佛;我們老實做我們自己啊!

問廿一:可是這樣,他誤導很多人喔!

答:這些事情不是說,我據理跟你爭,就爭得出一個結果的。比方說,這個人現在正在迷一個人,你跟他講不要迷,他就會聽你的嗎?沒有辦法;唯一能做的就是說,我們把真正道理是怎麼樣的,能說個清楚。我們也沒有說,你非給我錢,非給我磕頭,我才給你;而是把佛書就丟在這裡,隨便你拿。唯一能做的,只是這樣。我們自己就要好好修行。他將來在哪邊碰壁的時候、摔筋斗的時候,他要是有機會得到這些佛理的教化,他就能再站起來了。這不是我們不慈悲、不想立刻幫他,而是現在白花力氣,沒有用啊。不但喚不醒他,連你自己都拖下去了,你自己「阿彌陀佛」都忘記念了;。結果你也修不好,他也沒得修,那個人的禍害就更大了!你要減少他的禍害,就要修你自己——多一個覺悟的,就少一個受害的;就是這樣子而已!

問廿二:那就要等人家自己覺醒才有辦法了?

答:對啊,那是佛的自在。佛的自在就是說,對誰都是這樣子應機施教。所以,從這樣看來,你也可以說,他那個也是社會大學裡的一課。他那一關,講的都是:「你信我,你就發財。」那些貪財的,自然就去了!世間這個社會大學,有很多層次。等到他那一關過了,才談得到學佛。

問廿三:可是他都說他是開悟了,在騙人。

答:他開悟是他的事啊。我們要管的是我們自己開悟、不開悟;對不對?你不用去跟他計較說,他開悟了沒有。那我們怎麼知道呢?我們又沒有神通,我們何必一定說他不開悟?不必被他的話帶著跑啊。你這樣完全被他帶著跑了;整天就想說,他對不對啊?不管了,生命寶貴啊,沒有時間管那麼多。

問廿四:我們可不可以說他是佛以某一種身來渡某種人?

答:以什麼身渡什麼種人,那是佛的自在啊!他對每個人可以傳不同的法啊。但是並不是說,任何人出來假冒的,就是佛的化身了。
問廿五:他說他是佛,可是我們看他又不像。

答:但是,你怎麼決定他是不是佛呢?你要知道,我們都受自己的見解限制。我們最多只能就法理來說,某些行為似乎於法不合。

問廿六:假如他說是一個佛來渡我們,我們會不會被他騙了?

答:那個時候,問題是出在,你對整個理論還沒有真的很徹底了解。《金剛經》裡面說:「若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這就講明了不要著相啊。所以只能怪您被他自稱甚麼所迷惑了。

問廿七:如果他是佛,那他就不應該說他是佛啊!

答:剛才已經講過了,如果真的是佛呢,他也可以講他是佛,他也可以不講;他是看情況方便行教化的。所以現在這個問題,你要真的得解脫,先要自己站穩了。你不要這邊喊一個「佛」,那邊喊一個「佛」,你就心變兩個;再一個又講「佛」,你又變成三個心;你整天就忙著評估誰是佛、誰不是佛,自己的修行都管不了了。不必跟著人家跑嘛!你就是要把佛經的道理研究透徹,實修篤行,才能弘揚佛法。先要瞭解佛經的道理,但是,難就難在,怎麼樣才是徹底瞭解?徹底瞭解以後,主要的,還是先修自己啊!

問廿八:但是基於慈悲心,又怕很多人被他誤導,所以不得不講!

答:對啊!但是慈悲心怕別人被誤導的時候,也要考慮到如何才是真正救人。你花力量去爭執的時候,不一定能幫他;但是你的時間已經花掉了,特別是一般我們的情況,就是我們本身都還修得不夠啊。這個時候,明智的做法就是說,他有他的因緣時節,我先努力修自己。那麼,正法要是在,他們才有得渡的機會。要是正法也沒有,正修的人也沒有,證果的也沒有,那大家都沒有希望了。

問廿九:《金剛經》說,真的阿羅漢不會說自己是阿羅漢;那麼,為甚麼真的佛會說自己是佛呢?

答:真正的佛他如果跟你講說,「我是佛」,他那個也只是一種方便,一種權宜的說法。因為我們一般人只知道對立的,所以他得設立一個名目叫「佛」,好給你一個努力的目標。等到你慢慢在修行改變你自己,這樣的情況下才再細講其實本來沒有佛、不佛的分別。昨天講「智悲的會通」的時候,我就講到〈心經〉裡講「無智」啊,「無智亦無得」啊。我作的〈大悲心要〉就講說:「無慈亦無失」啊。真正回到本來,是很純粹的境界,連慈悲、智慧的觀念都沒有掉,只是自然的。他怎麼還會去抓著一個念頭說:「我是佛」?真正他本身是不會這樣執著,但是為了說法渡人,他不得已,只好這樣子講。

問三十:我們念佛為甚麼要每天定時、定課來念?隨時念可不可以?
答:基本上只要你肯念,就「阿彌陀佛」了!但是我們強調要養成定時、定課的習慣,因為成了習慣,力量就大了。所以教你要定時、定課念的,只是希望你早點得好成績,早點及格。但是,話說回來,肯念就對了,隨時念就對了;念久了自己就會體會其中的益處。

問卅一:如果一個修行人在想說:「我已經證了正等正覺」,那麼就是說,他還是有一個主客對立的觀念,因為,「我」就分出一個主體和客體!

答:對,如果他本身真的在那裡想說:「我是成佛了」,那都是還沒有到家,並且這種問題很嚴重。這樣的問題我實在不知道要怎麼幫他解,因為這就等於說,鑽在一個死胡同裡,除非他自己回頭走出來,誰有辦法呢?他自己說:「我是佛」,在他本身要是心裡真的這樣想,那就糟糕了,那等於是上了賊船,下不來了。

接問:我的問題就是,有這樣子講的話,他應該是還沒有證入?

答:不對,不對!這裡有兩個層次。某一個人這樣講的時候——因為真正成「佛」,他是活的,所以他可以有這樣的行為。但是,他的動機是為了方便渡人。因為眾生不了解他的證悟,他只好用眾生習慣的方式來表達。所以,這是他的行為跟他的動機有兩層。你現在是把行為跟動機混在一起而談。他嘴上講「我是佛」的人,不一定心裡有想說,有什麼佛、不佛;知不知道?他可以只是一個行為上的方便。如果是這樣的時候,佛是會講說:「我是佛」。在經書裡,釋迦牟尼佛就講說:「我是佛」啊;但是祂那樣也沒有錯,因為祂心裡沒有被「佛」的念頭綁住啊!祂心裡沒有天天跟你在計較說,你現在有沒有把我當做「佛」啊;祂沒有那個煩惱。而我剛剛先在跟你講的是說,要是他心裡有那樣想,那就糟糕了!那是在動機方面。一般來說,我們不能從外面的行為判斷別人心裡的動機,除非是已經有他心通的人,可以知道別人心裡怎麼想。要是他心裡那樣想,那你可以說他錯了。但是,你要是不知道他心裡,你不能從外面說他裡面是怎麼樣。

問卅二:《楞嚴經》裡面有說,如果某人說:「我已經證了阿羅漢果」,那麼他就不是  阿羅漢果;這一點想請林博士解釋一下。

答:呵,那是當然啊!因為經裡講這個的時候,是指那個人還被「果位」的觀念限制住,他是在那裡執著說:「我怎麼樣,我怎麼樣。」但是,你要知道,我在講的意思是什麼?是說,一般而言,不可以就行為來判斷動機。如果你拿《楞嚴經》這一句的字面意思來做標準的話,那麼,你也可以講說佛經都錯了。因為佛經都建築在說,釋迦牟尼是佛。那釋迦牟尼,誰知道他是佛?還不是他跟人家講的?那怎麼辦呢?難道釋迦牟尼還不是佛嗎?所以,你要了解說,還是要分清動機跟行為上的分別。《楞嚴經》上這樣講說,如果說阿羅漢果就不是阿羅漢果,那是跟你講說徹底的;徹底的就是說,真正的阿羅漢是不會被這個「果位」的觀念綁住的;這是在講絕對那一邊的。但是,佛法在方便接引人的時候,也有「不了義」的部分;不了義的部分,當然還是要講有果位、有層次,所以經裡講說有「預流」、「入流」啊,「再來」、「不再來」,一大堆。這些也是《金剛經》裡有的,難道《金剛經》又錯了嗎?

一個教化的設施,不得已,一定有這種對立,有層次,有什麼、什麼的。但是,從佛法究竟的道理上講的時候,這些又得砍掉啊!所以,〈心經〉又講說,「無苦集滅道」,「無無明,乃至無無明盡」,又講一大堆自己抹煞自己的話。你如果不懂他這個究竟跟不究竟、了義跟不了義,不同層次的分別的話,那你當然覺得,佛經就是一直矛盾而已嘛。其實不是它矛盾啊!而是,這個難就難在,其實佛法的內涵不是可以講得出來的東西。所以,真正要講,又要講得沒有毛病的話,就只能這樣子,一邊講,一邊又把它推翻了。

像我在講「無限的一體」,你要是懂邏輯的,你也可以說我有毛病;為什麼?什麼叫「一體」啊?就是說,你要能講得出來有個東西是「一」。但是,你要是講得出來的時候,他一定有個邊際啊,怎麼又叫做「無限的一體」?這明明是個矛盾啊!可是,雖然是矛盾呢,這樣一講,噫,大家容易懂了!頭一點呢,無限啊;第二點呢,都連在一起,是一體啊——你還是得個認識啊。矛盾是矛盾,你卻是得到了東西。我要是連這個矛盾都不敢講了,那你什麼都得不到;那你怎麼辦呢?沒辦法,真正的東西是不可以言傳;言傳要沒有毛病,就只好自己打自己;就是這樣子。

現在這裡你整個仔細想一想,你還是被這些東西都綁住了,你也被佛講的話綁住了,你也被某某人說他是什麼綁住了;干你什麼事啊?我這樣講,不是叫你不要有慈悲啊,而是提醒你說,你本身不能解脫的話,那你怎麼樣幫別人解脫啊?你就是要看得開,不被這個綁住了;什麼——他講什麼、他講什麼,干你什麼事?你需要這樣子徹底覺悟。禪宗就是這樣子,所以「喝佛罵祖」,硬是把這些執著都掃掉;不要這樣子,本來沒有這些東西啊。難道禪宗是狂妄,是錯嗎?不是啊。就是因為遇到像你這樣子糾纏不清的困境,所以怎麼辦?乾脆算了,重新來過,不要再糾纏下去。你要是有這種魄力,能夠解脫了,那麼你才能幫別人。不然,你自己也是整天在那裡,哪一個叫一聲,你就又被他煩住了;那還得了?這個沒有了日啊,這你就不能解脫啊!

問卅三:我念〈大悲咒〉的時候,就一直哭,哭得很傷心;這是為甚麼?

答:並不是所有的事我們都能夠理智地去找出那個原因來說,我這樣就是因為什麼;不是這樣子。你父母要走,你那個哭,你能說得出,這是因為什麼、因為什麼?根本就說不出來嘛,它是自然的。你修〈大悲咒〉的時候,因為你已來到了實修的階段,已經聽聞佛法,有些覺悟,要開始改你自己了,所以你那個哭啊,就是懺悔啦!就是了解自己以前的錯誤啊、可憐啊,眾生同樣的錯誤、同樣的可憐啊;這一切的悲憫都在心中講不出來。念咒念著、念著,就把心裡這一切都帶出來了!這樣紓解之後,心中會得寧靜,而且菩提心會漸漸茁壯。

問卅四:我念咒的時候,是不是要同時觀想?

答:這些修法都是有次第的;怎麼講呢?就是說,你心要是能夠定了,那麼在定功的基礎上,再去修觀想,就比較有把握。你現在心如果還沒有修到這樣單純,還是比較多雜念的時候念,你不要急著要修觀啦,因為還談不到。而且佛法裡面講觀想有兩層意思:一種就是說,你照著佛所教的——無常啊、無我啊,這些教理去想事情,那也叫做「修觀想」啊;另外一種修觀呢,是指觀落日、觀阿彌陀佛、觀本尊、觀壇城,等等;那是更難的。但是,你想一想,不管是前面那一種,還是後面那一種,兩種修觀,你如果心還沒有能夠單純,保持清明,那都還很難嘛,所以不用急啊!

問卅五:我們學佛是不是一定要先經過皈依的儀式?

答:佛不會說你有這個形式,或者沒有那個形式,就排斥你啊;不會的。但是,這個地方的問題是這樣子,所謂「皈依」的意思呵,真正的皈依還不是在於那個形式,而是在說,你瞭解了佛教的這些道理與修法真正會幫助你啊!而且你了解說,真的有這種超越時空、超越我們感官知覺的佛、菩薩的存在。那麼,你在了解這樣的時候,你向祂祈禱說,請你幫我,我靠我自己的力量不夠;你教的很對,我願意照你教的做了。有這樣地真誠的信心與依賴的時候,才是真皈依。那樣地真誠的時候,雖沒有皈依的形式,也是皈依啊!

而且皈依有好處啊。你要是真的這種正確的認識的皈依的話,祂會幫助你。這倒不是因為祂有分別心,有門戶的見解——你皈依了,是佛弟子,我才照顧你;不是這樣。而是因為所謂「佛法」,它講無我、講緣起,就是說什麼?事情都是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成的;條件夠了就自然會成功。就好像說,你要種一個東西,缺太陽也不可以,缺雨水也不可以,不拔草也不可以;對不對?有種種條件呵!種子也得等多久,它才會發芽、長大啊;開花、結果都有一定的時節因緣在裡面啊。現在皈依的問題就是說,你這個人根本連聽都不聽祂的,那祂怎麼幫你呢?祂再有心,也是很難啊!佛、菩薩是智悲平衡的,祂不會白花那個冤枉力。然而祂的悲心是無限的——祂永遠在那裡等你啊!等什麼?等到你自己吃夠苦了,又碰到有人跟你講佛法的道理,這個因緣成熟了,你要找佛的時候,祂隨時門開著等你啊。皈依要這樣才有內容啊。

問卅六:念「阿彌陀佛」是不是一定要加上「南無」兩個字?

答:「南無」為什麼那麼重要?「南無」的意思是說,敬禮啊、皈命啊,只是加了這個意思。就好像說,我們對這個佛號比較尊重。但是,做為一個方法來修的話,你念四個字或者六個字,應該是一樣的。因為肯念佛的人,不會說因為少念兩個字「南無」,就對佛少尊敬一點。

依照我自己修的經驗,其實六個字呵,比較容易變成好像兩個觀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如果只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直覺上是只有一念。我自己修念佛,兩種都念過。我是比較偏於只念「阿彌陀佛」,因為直覺上這是一念,修一念就夠了。

這個裡面的微細處都變成修行的關了。我們念「阿彌陀佛」以為只是一念,其實除了「阿彌陀佛」以外,我們還有一個潛意識的心理作用,把它當做一個單位——我們心中不只是純粹「阿彌陀佛」一個觀念在,還有「這是一個單位」那個觀念在。你要念到什麼時候才能消去這個「一個單位」的觀念,那又是一關囉!要念很久才能消掉這種潛意識的作用。念著佛號頂佛號,頂到不是一顆顆珠子,而是一條線啊!

問卅七:念佛的迴向是不是一定要做?是在開始時做,還是在念完時做?

答:迴向以及我講的那個開始修法時的法界觀想,這一些都是幫助你開闊心胸的!大部分的人沒有說整天在念佛;大部分的人要是有做早、晚課,就算頗為精進了。那麼就要提醒他說,你做佛課,不是為自己啊,所以就要做法界觀及迴向囉。但是,你要是能夠功夫做得深的話,那麼你的心就自然純了。那麼,那時候你的心也不會被綁住說,只是為自己了!所以,在做功夫的,可以不管什麼先觀法界,後念迴向,就是一路不斷念下去「阿彌陀佛……」。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所流通的「五會念佛」錄音帶,省去了通常流行的前面的〈讚佛偈〉,以及後面的〈迴向頌〉。那種有開始的讚佛以及結束的迴向,是適合做早、晚課的;但是要做起不斷的功夫,或者有人臨終,佛友們正要助念,你念著、念著,呵,又迴向一次,又讚佛去了,就把佛號都打斷了,這樣也是有點可惜啊!這並不是說那些偈頌沒有功德啊,只是說,就培養功夫來想,念佛甚至等於說在參禪一樣了。你就是只要這樣一念接一念,不斷念下去。所以,我製作那卷錄音帶的時候,就是把這一些都省掉,而只有「五會念佛」的佛號部分一直重複啊。就是使你變成也可以在這裡面做功夫,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

 

二○一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修訂
養和齋        於加州


[Home][Back to list][Chinese versions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