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修法林鈺堂
我今天要講修法。在講修法之前,我想先補充一點昨天講「動機方面」時所沒講到的,那就是關於「空性」的觀念。佛法是以空性為基本,但是這個觀念有時候就是不容易體會它真正的意思。往往你看到「空」這個字,就容易誤解為佛法所謂的「頑空」,以為什麼都沒有就叫做「空」;但是心裡卻又疑惑:這個世界明明什麼都有,怎麼說它是空呢?所以我想了一個譬喻,來幫助大家瞭解「空」的意義。比方說你想畫一張畫,你先要有一張白紙,那紙是空白的,但不是沒有東西在那裡。你若從圖畫的觀點來看,你可以說:是沒有東西:然而,它是一片空白。 還有一個譬喻也可幫助我們瞭解空性:就像你看電視,當你扭開時,螢幕上什麼都有,而你一關掉,這個可以顯現一切的螢幕,便回復它基本的空白。 我曾把自己編的《淨業朝暮課誦讀本》翻成英文,在翻〈心經〉裡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時,我就想:這個「空」字要怎麼翻,才容易讓人了解呢?習慣的翻法是 emptiness,那很容易想成是沒有東西;也有人翻成 empty of inherent existance,就是「沒有絕對存在的我」,這種翻法很正確,但是太抽象,初學者根本不知道是在講什麼。我不想重複這些,就把它翻成 blank essense,也是取自我剛才所講的這個「空白」的觀念。因為我們所講的空性,是一切事物的基本性質,然而,這個性質卻是空白的,所以我說是 blank essence。這個觀念的作用是:以一個觀念來打破你原來由種種觀念所產生的種種界限,最後再把這個取代的觀念也放掉。當我們把「空」翻成 blank essence 時,就可以傳達這個觀念,為什麼呢?「空」既然是所有東西的共同特性,就像電視的螢幕,一下子顯這樣,一下子顯那樣,那麼它本身對那些東西來說,必須沒有自己的特色。再淺一點講,你若要藍的來就顯藍,紅的來就顯紅,那麼,你本身必須是無色的。你若有色的話,就顯不出其它顏色的原貌。假如你是白色,那紅的來,不就變成粉紅色了。所以,你既是一切共有的,就不能有任何特色;我們說它是「空白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這樣講,又怕你以為除了我們所經驗到的,另外還有一個叫做「空」的東西,而去抓這個「空」,所以又要告訴你,並沒有這個東西。目的是要你打破觀念的束縛,但卻不要你最後還有這一個觀念的束縛。希望這些譬喻能幫助大家瞭解空性的意思,若能藉「空白」來了解,就不會偏「有」或偏「無」。 我們現在開始來講修法。修法方面主要是講怎樣念佛。昨天我們講到一體的觀念。從佛法裡一體的觀念來看,沒有任何事物是獨立存在的,一切都在互相地影響。念佛這件事也是這樣。一個人要到什麼時候才會開始念佛?什麼時候才會念得好呢?一個從來沒有聽過佛法,沒有機會瞭解這些觀念的人,突然要他念佛,他根本就不要念,更不用說很有興趣地一直念下去。肯念佛的人,一定是聽到了一些佛法,覺得有道理,才開始試的。但是,為什麼有的人會念得好一點,有的人就念得比較不好呢?這絕不僅是一個人當下念佛專心與否的問題,而是和他整個念佛的緣起有關。那麼我們如何來檢討一個人念佛的整個緣起呢?從大的來講,佛法裡第一個提醒我們的觀念,就是「無常」這個事實。而講「無常」時,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醒我們「死」這個事實。我們不曉得「死」什麼時候會來,但它卻是一定會來的。它來時,你得放下一切的事情,誰也無法替代你。佛法裡先要提醒你這個,是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都是只想「活著」的事情,而沒有想到「死」,所以先提醒你這事,好讓你有機會反省:生命這麼短,這麼寶貴,我正在做的事情到底有沒有意義?我一直為了幾件事情在煩惱,如果我現在忽然得走了,真是浪費了生命;我本來可以做很好的事情,為什麼卻要被這些小事纏住?當你反省時,本來是陷在世間的糾纏裡,現在一想到死,就覺得非跳出去不可;於是你有了機會跳出來,從局外來看。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你從旁來觀時,就可以對自己有個檢討。而且因為面對的是生死大事,你就自然會對一生做一個整體的檢討,不會只看一件事在目前是好是壞,而是看它在整個一生裡,到底是什麼意義。這樣你的眼光就放大一些了。 看清「無常」這個事實之後,我們就能體認個人時間和精力之有限。我們如果瞭解人身難得以及佛法的可貴,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善加利用呢?第二步便是:出離。所謂「出離」,並不是要人人馬上出家,大家不可能都做到這個地步。但你至少可以做一些事情,比方說,你檢討一下生活裡,有哪些事情是浪費時間的、沒有意義的,便該放下不做了。就像社交應酬之類的,原來的意思是好,但頻繁時就變成負擔了。因為你整天這樣來來往往,時間和精力實在花去很多,在這裡「出離」的意思,便是要你放下這種得不到什麼好處的生活方式。此外,有些人經營很多世間的事業,或者愛買很多的東西,為了那些產業而成天操勞;他若能想:生命可貴啊!不能每天只是被這些錢、錢、錢綁住啊!於是便開始放了。這就是「出離」的意思。你若不能放,便得不到片刻的寧靜,更不用說有一個好好念佛的時候了。當然,出離也包括遠離一些不好的朋友,以及不好的事情。 出離以後,就要「守戒」了。佛法裡有很多是教導你守戒的,這些你要去注意。你既已出離,放下很多不必要的事情,又在行為上守戒律,你自己的煩惱便少了。這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發菩提心。 我們大家不是一下子就能有很深的菩提心,但是要懂得「發菩提心」的道理,要學著那樣開闊地去想。不再只是想自己或幾個人的事情,要眼光放大,看到大家都是生做為人,都有生老病死的苦,以及世間的煩惱,處境是一樣可憐。那麼,如何才能使大家都得到佛法的好處呢?當你如此開闊地去想時,不止是為自己,甚至不止是為人類,你還要想到各種不同的有情,鬼也有鬼的苦,畜牲也有畜牲的苦。菩提心是要這樣開闊的。 佛法的菩提心有一個特點,它不僅在情感上體認到,大家一樣有苦,更是要以智慧徹底地幫人離苦得樂。那麼,我們如何才是本著菩提心助人呢?最重要的,要助人得到一顆純潔安定的心,如此,他才能高枕無憂。因為環境就像海浪般,有高有低,唯有教人心中純正安定,他才能一輩子安穩。並且,當我們瞭解六道輪迴的事情後,便不僅希望他這輩子安穩,更求他能得到永久的解脫,早日成佛。這樣的菩提心就是我們昨天所講的,在時間與空間上無限開展的結果。這是值得我們慢慢去學習的。 一般來講,不管你修哪一個法,「無常」、「出離」、「守戒」、「發菩提心」,都是基本的原則,你應該逐一去檢討、改進。 如果你已相信佛法,並且開始修習了,不管你修的是哪個法門,也不一定就是念佛,在你正要修的這一刻,便可以把這幾個原則拿來應用。首先是「無常」的觀念。你就想:我此刻正在做功課,等一下要去上班了,是不是能平安地下班回來?誰也不知道。那麼這也許就是此生最後一次做功課了,我一定要好好做。你有了這樣迫切的無常心後,做起來就會很認真。往往我們人在把一件事做習慣後,就熟溜了,熟了便馬虎起來。雖然是在念著,但嘴裡只是像放唱片般,而心裡已經跑東跑西去了。然而,你若是有無常的觀念,便較能避免品質降低的毛病。此外,無常的觀念也可以維持你精進不懈。因為你不曉得自己還剩多少時間,就會警惕著要努力,盡量找時間來做佛課。 其次,我們來看如何應用「出離」的觀念。你就想:我雖然有生活的擔子,放不下世間的經營,但是,現在我要做功課了,這是我千方百計才爭取到的片刻自由與寧靜,現在即使是天塌下來我也不管了,我已經被世間事佔去了一生最多、最寶貴的時間,至少這三十分鍾、這一個小時,我不再讓了。這樣就是懂得應用「出離」了。 那麼,「守戒」是守什麼戒呢?在你這個做功課的當兒,就是專心你的修法,其它事情都不管了,那就是守戒了。 菩提心在哪裡呢?在你開始做功課時,先要有一個廣大的發心。我在《淨業朝暮課誦讀本》的最前面,講了一個法界的觀法,那個觀法可以幫助我們學佛的人開闊自己的心胸。你可以在每次做任何佛課之前,都先這樣觀:父親在我的右邊,母親在我的左邊,前頭是親戚、朋友、仇人、甚至包括宿生(現在並不認識)的冤家債主,以及任何與我有關的人,大家都一起向著在前面空中的佛、菩薩。如果你修的是念阿彌陀佛,那麼便以阿彌陀佛、西方三聖為中心;否則你可以想釋迦牟尼佛居中,四周圍繞著十方三世的佛、法、僧,在前方空中。你的後方則是六道眾生,他們的排列次序是:最需要幫助的最靠近你,所以第一道是最苦的地獄眾生,其次是餓鬼道、畜牲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六道眾生都和你同一個方向,向著佛、法、僧。這樣一觀,你就能練習心胸開闊地為所有眾生祈禱,並且想成他們也和你同時修法。這個對他們會不會有好處呢?有的。真理是:一切都是一體。好比一個大海,你那「同時修法」的心意,就像一顆石頭投入海裡,它的漣漪盪漾綿延,漸漸會傳遍全海。觀想六道眾生時,你可以把他們想成各自的樣子,也可以把他們全想成人的樣子。當你如此觀時,便是發揮菩提心了,因為你希望所有的眾生都來修佛,都來成佛。這樣的觀想和發心在開始做功課時是很重要的。然後,你接著做功課,這時就不一定能繼續維持那個觀想了,但是沒有關係,只要你每次開始時記得這樣做,日積月累就會有效果,心胸會自然地開闊起來。 另外還有一個和菩提心有關的,那就是迴向。我們在功課的結尾時要迴向。為什麼要迴向呢?照因果來講,做好事得好報,做壞事便得惡果。我們現在做功課,開始時已經發了菩提心,這便是佛法的淨業了,它的果報將會幫助我們修法的人或往生西方,或早日成佛。但是,我們除了要維持這樣的菩提心外,還要擴展這個功德,怎麼擴展呢?那就是不僅希望自己得此功德,也希望六道眾生都一樣得到。如此迴向有什麼好處呢?為什麼做完功課馬上要迴向呢?因為你這功德的果報還沒到,「成佛」是將來的事,「往生」也是將來的事;如果你這個人後來怠惰了,或是犯戒了,你原來那些功德若沒有迴向,就等於還沒有用過,會被你後來所做的壞事染污,那麼品質就降低了,甚或還有失掉的危險。但是,如果我們在剛做完功課,還很清淨、純粹的時候,就把功德獻出來,標明是給法界眾生往生、成佛用的,那麼這個功德就不會失去了。而且因為如此,使得功德更大,因為這樣的迴向是遍及全法界的有情,所以它的功德便更大了。 其實,不止是修法時可以迴向。我們平常生活裡和人來往,不一定做的都是佛事,可能只是一些好事。照因果講,做好事是將來生做人或昇天的資糧,但是,你現在做完好事時,便可把它的果報迴向眾生往生、或眾生成佛,這樣子就把善業轉成淨業了。「迴向」這個功用很不得了,所以我們講菩提心時也把它提出來,希望大家做功課,開始和結束都是全始全終為了法界全體。 我們考慮過念佛整體的緣起之後,現在才來說「修」的本身。修的本身是有主有副的。我們不像出家人可以整天地修,往往只有一小時或三十分鐘來做每天的定課。在這些時間裡你念佛、念大悲咒,或修什麼別的法,這便是你所主修的。等你做完了定課,回到生活裡,還可以做一些與佛法有關的活動,那些便是副修的了。 先講主修的部分,昨天我們講了為什麼提倡念佛;所謂「念佛」,就是選定一個佛號,或是「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或是「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或者是咒,如觀世音菩薩的咒「嗡媽尼悲咪吽」等等,然後不斷地重複念它。方法來講,就是這樣。常常有人問起很多有關如何念佛的問題,我總是對他們說:「這個方法只教你念『阿彌陀佛』,沒有其它的。」但是,我們念佛時,是有其它念頭升起啊!它起來時你要怎麼辦呢?這裡很重要的,還是繼續念「阿彌陀佛」!還是只注意你該做的這件事,不管其它起來的。有時候可能厲害到心根本都往別的去了,變成嘴在念,心不在想,你若是覺察了,也沒有特別的對治,就是趕快又念「阿彌陀佛」。因為我們的目的在專念於佛號,你若想這一個妄念是討厭的、不行的,那麼,你便又浪費了兩個念頭,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繼續念「阿彌陀佛」,不夾其它的對治。一去對治,你的心力就分散了。你就是要一意固守著佛號這幾個字,並且不斷地維持著。 剛剛我們說念佛要儘量地念,愈多愈好,但是有幾個人能夠這麼單純,而不斷地只是持守「阿彌陀佛」呢?我們這已經習慣複雜的頭腦,很難做到這樣。那麼,我們要如何使自己能夠慢慢地愈念愈多呢?主要靠的就是「習慣」。我們變得複雜是習慣的結果,要回到單純也是要靠習慣,所以我們要養成每天念佛的習慣。但是如何才能念成上癮呢?就是要定時定課。如果今天是早起的時候念,明天是晚上念,後天是閒下來的時候念;你總是要到很方便的時候才念,把這事當成次要的,那麼你念佛便不會有大力量。你應該先檢討一下自己的生活起居,找出最不被人打擾的時間。一旦你訂下那時間,即使有人來找,也不理。但是你不要把時間訂在睡覺前,那是一天最累的時候,你不可能念得好。你要認清這件事對你非常重要,而挑一個精神最好的時候來做。通常是在清晨,因為安靜、空氣好、精神也飽滿,你每天最好能早起做定課。這並不是說睡前不可修法,只是強調功課要訂在精神好的時候做。 所謂「定課」就是你給自己訂出一個功課,每天照著去做。你的功課可以是任何法門,看你自己修慣的是什麼。否則,你可以參考我所編的《淨業朝暮課誦讀本》。傳統的早晚課很長,可能需要一、兩個鐘頭,我編的那個只要幾十分鐘就可做完,讓現代人能多有一個選擇。我編那本書的原則是:頭一個,它有法界觀在裡面,你每天修的時候,加入法界觀,你就容易開闊。其次,它是以西方三聖為主:觀想居中的是西方三聖;禮拜也是以西方三聖為主;念誦的經也是西方三聖各一,分別是《佛說阿彌陀經》、觀世音菩薩的〈心經〉,以及大勢至菩薩的〈圓通章〉;持念的咒也是三聖的咒。 但是,在你的功課當中,最主要的應該是念佛號的部分。你若循序漸進就不會出問題。好比你讓一個人一開始跑,就是馬拉松,那是不可能的;一定是從跑操場開始,今天跑兩圈,跑一個月沒問題了,再加一圈。同理,我們念佛也是這樣。開始時給自己訂個功課,一天五圈或十圈,為什麼要這樣訂呢?怕你忙的時候,念一下就丟了,這樣是不會有力量的。如果每天訂一個數目,即使心還沒念到純,至少也念了那麼多了。你就是把自己當成小學生,訂下的功課一定要做完,日子久了,慢慢就會養成習慣。 除了定時、定課,最好還能定點,就是每天固定在一個地方做功課。我為了這個,寫了一本小冊叫《佛壇陳設簡說》,說明如何在家裡佈置佛堂,其中包括怎樣選擇地方,怎樣陳列佛像,怎樣擺設、添換供品,以及旅行、搬家的時候要如何處理等項,大家可以參考一下。諸位很幸運有法師在,不懂可以請教。如果有朋友在別的地方,附近無師可以指導的,你可以寄這本小冊給他,省得你講這麼複雜的一套東西。所以,你可以為自己佈置一個地方,每天有一定的時間在那裡做一定的功課。如果你需要課本,可以考慮我那本為淨業而編的《淨業朝暮課誦讀本》。 也有人問:「念佛時是該大聲念,還是小聲念?念得快,或是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念得多。一直念,念多,念熟。那些方法只是用來調節。人是活的,不是死東西。念累了,還可能一直大聲念嗎?睏了,自然就會想到念大聲一點來振奮精神;至於是該默念或念出聲來,就看環境了,念出聲來會打擾別人時,就只在心裡念了。最主要的是念頭,不一定要嘴裡出聲。只是一邊念,一邊聽,可以幫助你專心就是了。 念珠的問題呢?嚴格講,用不用都沒有關係。不過,它是有一些幫助的。首先,拿起念珠,你的手就不能亂動了,自然就專心一點了。其次,你每天做功課要有一個定量,多少聲佛號,或是多少圈,有了念珠,就不必去計數,不必「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這樣數目參雜著念,而可以完全專心在佛號上。如果你要念十圈,該如何計算呢?有人就拿十顆石頭,念完一圈把一顆石頭移到另一邊去。現在有計數器,在文具店或體育用品店可以買到。你念完一圈就按一下,根本不用計數;此外 Casio 牌有一種有計數功能的手錶,也很好用。 接著我們講「唱佛」,唱是很重要的。就我自己的經驗,我在念了四、五百萬「阿彌陀佛」之後,才遇到五會念佛的唱法。我一唱起來,馬上有了這樣的體會:以前我決定念佛,是在讀了一些理論之後,才決定挑這條路走,因為我想訓練自己雜亂的心,想使心力能夠集中、能夠清淨,所以這是個理智的做法。然而,人是個多面合成的一體,是有理智、情感、意志等面。我那時一唱起來,就覺得以前念佛,因為是頭腦決定的結果,好像隔了一層理智,不是那麼深入心裡,所以我雖然念了幾百萬,卻覺得並沒有從心裡出來。但是一唱起來,氣與佛號相合,從心裡出來,就應驗了俗說的「言為心聲」,整個感情都投入了。可見「唱」有這麼大的功效。所以要學唱。你要是有唱佛的錄音帶,有時念佛念累了,就可以放來聽,那麼你的心還是在聽,還是在修。還有,對於小孩和嬰兒來說,他們一樣也有往生的問題,你到墳場去看看,就知道沒有哪一個人保証活得了多久的。但是,你怎樣教他們念佛呢?他不念就是不念,打罵也不是辦法,所以你就讓他從聽的開始,聽久了,他自己也會哼、會唱了。他即使不唱,至少也已結了佛緣。這是很重要的。 我出過一本小冊叫《簡介五會念佛法門》,裡面收集了一些我和佛友討論有關「唱佛」的信件,每篇都很短,很容易讀。其中也提到了唱佛號的好處,以及利用的方法,比方說,可以用在臨終助念。在美國,佛友住處相隔很遠,臨終時要找人助念很難,更別說有好幾個人輪班助念了。但是若有了五會念佛的錄音帶,就不必求人了,自己沒有力量念的時候,可以用聽的。而且醫院裡有探訪時間的限制,過了開放的時間,連家人也不能來。你只要有個耳機,別人不會不准你聽。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我特別製作了九十分鍾的五會念佛錄音帶送人。這和平常流通的有些不同。平常流通的帶子是為早晚課而設計的,包括開始的讚佛偈,中間的佛號,以及最後的迴向偈。我卻不錄前後的偈子,只留中間唱佛的部分,使其在九十分鐘內不斷地重複。這樣的帶子可以拿來做工夫,因為沒有起始的限制,隨時聽來都是佛號。不斷地放便可維持廿四小時佛號,達到臨終助念的功能。我做這個帶子,用意在此。請法師收下這份,需要的人可以自己轉錄。我特別選用九十分鐘的帶子,是因為六十分鐘的帶子,每三十分鐘就得換面,而一百廿分鐘帶子又太薄了容易斷,所以還是九十分鐘的最適度。 修法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是和「氣」有關的。我們修行修久的人,打坐、念佛念久的人,慢慢地都體會到,當念佛念得好時,打坐坐得好時,氣就平穩、均勻、微細起來,那跟你生氣時粗重的氣很不一樣,跟你忙得心浮氣躁時的氣也很不一樣。密宗的說明是「心氣無二」。(這其實還不是從「一切是一體」引伸來的。)意思是:修心可以達到調氣;修氣可以達到調心。比方說,你習定是在調心,使它寧靜下來,使它專一,但不知不覺地你把氣也調得均勻微細了。而當你數息或觀息,注意著呼吸的時候,心自然也就靜下來了。所以,我們念佛也是可以跟呼吸配合的。(請參閱本書內,〈心氣合一的念佛妙法〉一文。)既然修心修氣是一件事,你便吸氣時默念「阿彌陀佛」,呼氣時也是默念「阿彌陀佛」,心氣合一,力量是非常大的。兩、三年前,我在加州聖荷西遇到一位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同學。他原來也是台灣來的研究生,我已十年沒有見到他。那天他對我說,我以前跟他說過的念佛和呼吸配合的方法,對他非常有用。他每回睡不著覺時,就試那個方法,一定可以安睡。這當然不只是在生活上應用,修行時好好利用,力量會是非常大的。 再來我們要講「副修」的部分。這是一些和佛法有關,而我們可以在平常生活裡做的活動。比方說放生,放生有什麼意義呢?依佛法來講,它的基本意義是「同體大悲的愛護生命」。當你看到有人要殺一隻動物,便設法救牠;或是在市場上看到將要被賣出的一些生命,你就把牠們買來,放回大自然中。而且,我們不只是救牠一命而已,放生的時候,我們依照放生的儀軌,給牠念皈依,念往生咒,念觀音咒,如此來與這個有情結一個佛緣。你要知道眾生在六道裡輪迴,往下墮落容易,往上爬昇卻是艱難的。而這些動物要到何時才有機會聽經、懂得法理呢?我們現在不但救了牠一命,也使牠跟佛法結了緣,那麼牠就有可能直接往生、昇天、或者轉生為人,而比較有機會接近佛法。所以對牠來講,這是很大、很有益的一件事。對我們自己來講,也是很有益的。我們平常把錢看得很重,如果不懂放生的道理,只想買來,殺了,吃下,好對自己身體有益。但是現在不同了,買了,純粹是為了利他,買了就放,一方面有財的布施;另一方面與牠結了佛緣,有法的布施;使牠免於危險,有無畏的布施。 我們若是整天講著要做好事,真正要奉獻的時候,卻做不出來,那麼這顆心是無法真的擴大的。我們若想要得到這個法的好處,即使做不到法上所要求的十分,也該先做出五分來。我以前跟著師傅放很多很多。那時我們到中國城買龜、買鴿來放。我自己從中得到什麼好處呢?以前我在路上看到鳥,心想的是:這隻長得好看,那隻唱得好聽;但後來看到牠們,我心裡自然地就問起:不知吃飽了沒有?這種替鳥想到溫飽的心,是放生做久了,自然生起的,不是依什麼教條而起的同情心。後來,我甚至對著地球儀,一個塑膠做成的無生物,都能生起一種感動。效法陳上師,我的供桌上也供了一個地球儀,意思是一方面為所有這上面的有情祈檮請佛加被,另一方面是整個世界的財富都在供佛。我以前看到它,只是個塑膠做的物品,不會有什麼感情不感情的,但後來我看到它,代表整個世界的有情,心中自然就升起一種感動。我想如果我沒有做那些放生的事,便不可能對地球儀有這樣的體會。但是現在一個塑膠做成的代表物,卻可以激發起我的情感,這不就是我從一些成見裡出來了嗎?所以,雖然我們是對那些動物佈施,真正得益的也包括我們自己,甚至比他們更得好處。 也許有人會對你說:「餐館裡面宰掉了多少命,你的錢又能放多少生呢?」雖然我們做的有限,但我們的發心卻是無限的。而且,如果完全沒有人去做這事的話,這一套觀念也會流失而不存在的。當我們在做這事時,旁邊不懂佛法的人看到了,會過來問,於是他們便得到了一個觀念:有人買這些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放。這種心要是能傳到全世界,還會有人禍嗎?如果人心都好,天災也會減,因為天災是和業報有關的。所以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放生還有什麼其它好處呢?以前有得重病的來請我師傅祈禱,他就說:趕快去放生。為什麼呢?因為要馬上影響業果。當他業報現前時,要馬上增加他的福報,放生就好像我們用現鈔可以立即兌換物品一樣,會有快速的功效。如果是印經書的話,功效便長遠而緩慢,因為經書印出,流通,人們拿到書後,不知幾時才開始讀,讀了又不一定懂,等到懂了又開始做時,已經很長遠了。但是,這個不是不要做,長遠的事我們也要做,只是告訴你:病急的時候,可以靠放生來影響業果。 但是在今天這個講求環保的時代,我們放生時,又有一些實際的問題需要考慮。比方說,以前我們買很多鴿子去放,後來才聽附近的人說:那些鴿子是圈養的,到了野外不懂得找東西吃,沒幾天就餓死了。從我們這一方面來看,我們覺得雖然如此,還是值得去做,因為我們總算使牠們結了佛緣;而且我們自己在這事上,也修了犧牲、奉獻。但是從保護生態的方面來看,我們是忽然領了一種不一樣的動物進來,而破壞了原來環境生態的平衡。因此,我們不能只固守著原來的教授,而勉強地去與環保者衝突,因為他們的考慮也有對的地方,而且他們大部分的人不懂佛法,會以為我們是故意來破壞的,有這種印象就很不好。其實他們環保者的考慮,也是為了保護動物、荒野、森林,和我們放生的用意是一樣的。古時到處都是荒野,沒有人了解環保的問題,放了生,事情就圓滿了。但是今天我們不得不照大的考慮去做,比方說,就在廟裡的放生池放,只是這在美國很不容易,因為一間廟都很難蓋起來,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呢?當你遇到保護動物協會的,就讚助他們一點,我覺得這和放生的功德是一樣的,因為他們也是在維護生命。古人想不到我們今人所會面臨的問題,我們只有本著原則來調節。 除了放生之外,我們還可以去「超幽」,就是今天下午要做的。這是為六道裡的鬼道所做的事。我們先說在家裡可以怎麼做。如果跟師傅學過「蒙山施食」的,每天晚上可以照儀軌修一遍,把米變成甘露來餵鬼。本來餓鬼是吃不到東西的,但若變成甘露就可以吃得到。施食這種事,一開始做就不可以中斷,如果一天有事不能做,也得找人來代做,就像養動物一樣,不可以說我高興時才餵牠,每天都得餵的。那麼,為什麼要結這種緣呢?一方面是訓練自己的菩提心。就是看到其它有情有苦,我們樂意幫助他。另一方面,其實我們有時也需要他們的幫助。世上有許多問題,是人無法解決的,因為原因不是出在人的範圍裡。如果你和這些眾生結了緣,他們也會在他們的範圍裡幫你的忙。比方說,修行的人總希望有一個安定的環境,這些受你施食的就會來守護你。我們今天下午要做的「煙供」,也有這個意思。煙供供的是山神、土地,他們就像警察一樣,可以保障你的生活安全;而且,警察、消防隊只能臨事善後,山神、土地卻可以事先幫你解決,預防一些災厄的發生。 其次我們要講到墳場超幽的事。修這個有什麼好處呢?第一,我們可以藉此反省人生的意義。當你在墳場到處灑米時,你會看到一個個的墓碑,上面有的是幾個月就走的,也有幾歲就走的,也有正是青年時就走的;面對這些,你的無常心會自然生起。平日我們接觸的,都是世間生活上的,不會想到「死」的事情去。當你真正面對著一個個的墓碑,你會想:不知何時也輪到自己,到時也是這樣而已。第二,你來墳場與他們結緣,也是修自己的菩提心;你希望他們也得到佛法的好處,所以來為他們念經。 一般而言,所有的好事都可以做,譬如印經書,去廟裡幫忙、幫師傅做事等。法務以外的,善事也要努力去做,只是要有善巧來使它與佛結緣。譬如說,當你與人來往時,心裡就默默地念佛,這樣就有了佛緣;或者當你送人一件東西時,便先想成將之供佛,這樣一來,這東西就等於是佛給的了,他便也和佛結了緣。為什麼這麼做呢?我們有時勸人念佛,別人並不見得願意聽,有時是小孩子,他聽不懂,但是你這樣設法使他與佛結緣,因為你的心力,雖然看不見卻是實在的東西,慢慢這些人就會跟過來。此外,你這樣做也是修自己,不管你遇到什麼事情,心只是很純粹地想:如何使它們成為法務,那麼你的智慧就會開啟。 我們在修行時,還有一些態度上的問題。我們往往在學一些佛法之後,便把自己當成法官,依法到處判斷,說這個不行,那樣犯戒,成天批評別人。然而你批評別人,別人卻不見得聽你的勸告,而只是增加人間的糾紛而已。這樣最大的損失是什麼呢?是你沒有看到自己,沒有反省自己是否有資格批評別人,是你變得驕傲起來,拿著法上所講的,百分之百地去要求別人,但是,你自己到底做到多少呢?你心裡整天纏著別人的是非,卻沒在修法,你的精力就用錯了地方,對誰也沒有好處。所以我們要從「批評別人」的心態上出離。大家都知道佛法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為什麼要自淨其意呢?因為唯有如此,修法才會得力。我自己也是修了很久,纔發現唯有不批評別人,才能修得好。我曾寫一篇文章叫〈菩提種子〉,裡頭便提到:當你不去批評別人時,心是單純的,很容易恢復原來的天真。過了很久之後,有一天我又讀到「自淨其意」這句話,才體會到佛菩薩早就有這樣的教誨,只是自己以前不懂得以此作為修行的重點,直到經過長期的修行,才融會出同樣的結論。 「自淨其意」在佛法裡,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我們知道許多大乘偈讚的末尾都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智慧到彼岸。那是什麼樣的智慧呢?必是合於空性的智慧。而「自淨其意」的「淨」便指無「人、我」對立觀念的純淨,它不只是善念惡念對立的「善」,而是純淨地回到本來,也就是空性的真義。 除了以上所說的法務活動之外,我們還可以怎樣改變生活,使它更接近佛法呢?首先,我們要慢慢減少社交應酬,要你一下子全斷了,你可能捨不得;還有一個方法,便是把它們轉移到佛法上,比方說,我以前接到結婚請帖,便以放生作為賀禮,這種禮物不但特別又有意義,而我自己也能使每件事都與佛法聯結。再來,比方說朋友聚會,往往不是聊天就是打牌,我們就把它改成一起來輪流講經。這裡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做久了,又落回應酬的俗套,應該努力維持聚會的品質。如果是法會,便要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神放在念佛、講經上。自己內心要仔細檢討這些。 今天所要講的「念佛的修法」就是這些了。其實一般人在開始修時所需要的,都可以在《勸念佛》那本書裡找到。大家有興趣可以多參考那本書。另外,我還出過一本小冊叫《談念佛》,在《淨業朝暮課誦讀本》的後面也附錄了那篇文章。在那裡頭我提到的一些道理,和所用的譬喻,也許能使不信佛的人願意試試「念佛」。那篇文章也已翻成英文,並印成小冊流通。還有,我去年在邁阿密用英語演講的「勸念佛」,也在準備付印中。這些如果大家要送給朋友讀,都可以寫信來跟我要。只要手邊有的,我會馬上寄;沒有的,也可以再印。現在如果大家有什麼問題,歡迎提出來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