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目標

簡繁轉換 - 繁體

林鈺堂


學佛的目標當然是成佛。那麼,這個題目還有什麼好談的呢?下列的幾點理由,卻使得這個題目的探討充滿了意義:

一、成佛是怎麼一回事,並不容易認清,因此有加以闡明的需要。
二、認清目標,可免誤入歧途,並且有助於專心致力,恆久不懈。因此對真正學佛十分重要。
三、學佛的人們所從事的活動,種類繁雜。這些活動與成佛的關係又是如何?只有在明辨成佛是怎麼一回事之後,才易於判定種種活動是否有助於成佛。

要探討如此高深玄妙的問題,在經論中往往以空性、佛性、真如、智悲等哲理,或者種種禪定、果位、地道的階梯來說明。這些說明雖已存在,對一般初學卻像是「有字天書」般地難以掌握其蘊含,更談不上應用於修行生活中了!

本文並不涉及高深哲理與禪定果位,而只以一般世間眼光來瞭解悉達多(釋迦牟尼佛成佛前的俗名)成佛時之情況。這樣雖非精確的說明,卻易於瞭解,並且可引為修行生活的借鏡。

悉達多的文化背景使他瞭解輪迴的現象。為了解脫生老病死輪轉不休的苦,他放棄了世間的一切,而在森林中苦行六年,以致身體嬴弱,入河洗浴幾乎溺水。後來領悟解脫不在於偏執苦行,又不為禪定境界所限而迷執之,一日清晨在菩提樹下回歸本來,證入正覺。

嚴格地說,學佛尚應包括學習佛陀成證之後,四處雲遊,隨緣教化眾生的行止。但是實際上,一般學佛者連成證都少有達到,因此本文不論及之。更何況,一旦成佛,必然出乎同體大悲,隨緣接引眾生,因此也可略而不論。

怎樣是「回歸本來,證入正覺」呢?其實這是唯有證入方知的。語言只能指稱而無法描述。我常以「無限的一體」來說明,藉以傳達一點體會。因為這種解說依舊屬於理論闡釋,而非本文主旨,所以在此不加說明。

有心研讀者請參閱其他中、英文之拙著。

本文主旨在於指出下列的要點:

悉達多成佛時,已是遠離世間,在荒野中苦行六年之後。他當時的情況是:

一、沒有顧及社會問題
二、沒有顧及人際關係
三、沒有顧及名譽得失
四、沒有顧及生計享用
五、沒有顧及過去種種
六、沒有顧及將來一切
七、沒有顧及此刻生存

在這樣的情況下,回歸本來,證入正覺。

以上七點雖未能說明成佛是怎麼一回事,卻清楚地顯示了成佛不是怎樣的。真心要學佛的人,若依這七點來檢討自己的發心與所從事的活動,應該可以節省很多白費的力氣,並且從迷途上走出來,回到正道。

這些標準在一般而言,太過極端而難以企及。從輪迴解脫,本來就不是輕易可以達到的,更何況要達到「圓滿智悲,普渡眾生」的成佛。我們學佛往往停留在自限的範圍內,不然就是陷落在叫做「佛法」的世間法中。瞻仰悉達多成佛時的處境,可以震碎我們的自欺!

從深深體會無常來看,上述七點卻也不過本來如此而已。我們要得佛法之益,就必需以人來遷就佛法,而不是以人情來規劃佛法實行的範圍。

參禪是直接面對成佛這件事,因此禪者行徑往往契合上述七點。陳上師在其卓著《禪海塔燈》的開始處,即指出需要徹底出離。該處所列要項及所舉公案與此上七點之精神正相吻合。

正面來說,學佛要培養菩提心,時時刻刻學習以一切眾生的究竟解脫為念。菩提心的純粹,則有賴上述七點考量的淨化。

悉達多是人,我們也是人。要學他的成佛,應多注意他身為一個人的奮鬥修行過程。在實修的路上,這樣的觀摩可能比任何理論的探討更為直捷了當吧!

日前有人來信要我談談佛法對金錢的態度,我想到悉達多成佛時的處境,第一句話就說「成佛與金錢無關」,因此而引發了本文的申論。這番探討連我自己都覺得深受其益。願有志學佛者都受悉達多德範的感動而能切實自檢,並因之而蒙佛陀的加被,早日回歸本來,證入正覺!

                       一九九八年元月供空行日
                       養和齋     於加洲


[Home][Back to list][Chinese versions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