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好處
林鈺堂
講演:林鈺堂居士
錄音:張琴美女居士
筆錄初稿:隱名居士
筆錄二稿:陳純真女居士
一九九○年八月四日及五日林鈺堂居士應檀香山玉佛寺住持瑞妙法師之請,對該寺佛友眾公開演講。
瑞妙法師請林居士在台灣大學的同學張琴美女居士向佛友眾介紹林居士。
張女居士:
各位同修,林鈺堂居士畢業於台灣大學哲學系,然後來美進入加州柏克萊大學攻讀數理邏輯,取得博士學位後,便完全投入佛法的研習與實修,迄今已十多年,其間並追隨陳健民老居士凡七年,直至陳老居士往生為止。今天我們很高興能請他到夏威夷來演講,請大家有問題儘量發問。謝謝!
這次的演講分成兩天來講。明天要講〈念佛的修法〉,時間是十點到十二點。講完,午餐,然後到墳場超幽。回來後,若大家有興趣,再做個煙供給大家看。至於煙供和超幽的意義,留待明天再說。我先要獻給瑞妙法師一些東西,一個是今年一月我往印度、尼泊爾去朝禮釋迦牟尼佛出生、成佛、初轉法輪、涅槃等地後,回來所寫的《朝佛沐恩記》。這份手稿尚未付印。此外,這篇文章的英譯也已完成。這兩份現在都送呈瑞妙法師,有興趣的人可以從她那兒取去影印。我還帶來了密宗觀世音菩薩的符「嗡媽尼悲咪吽」,這可以請回去,掛門上或牆上來拜,還有綠度母的符,這都是保平安的一些符。另外這個一邊是綠度母的,一邊是大白傘蓋佛母的符,可以做一個袋子裝起來,戴在頸上,或掛在車上;只要記住符中的傘是豎立的,哪一邊向外都沒有關係。大白傘蓋佛母是一位很特別的護法,搭飛機時可以向她祈求平安。這裡還有往生咒和解冤咒,若有人往生時可以燒一點給他。此外,我先前寄了一些和淨土有關的書陳列在外,請自己拿,每一本書的作用我們明天再講,但是,我特別要先提出《勸念佛》這本書。這是我去年在奧克蘭、邁阿密和奧斯汀演講的筆錄。來此演講之前,我又重讀了一次,我覺得重要的東西,差不多都詳細地囊括在裡面,很適合一般不是深入專修的人。
我們既然已有了書,該如何來好好利用這次見面的機會呢?難得人在可以問問題;否則看了書有問題時也沒得問。所以重點應該放在讓大家來提出問題和討論。這兩天的題目分別是:第一天〈念佛的好處〉,我的目的是先讓你有一個動機,覺得念佛這事是值得去做的;如果你對念佛有什麼疑問,可以提出來討論,設法使你覺得,願意去做這事。第二天我們再進一步討論〈念佛的修法〉。
我們今天就從〈念佛的好處〉說起。當我們說一件事情是好是壞時,總是相對於我們的判斷標準。我們若說它有好處,那是因為它能解決一些問題。念佛可以解決什麼問題呢?所以我們先從問題講起。佛法中傳統的說法是「苦」,這個經書中講得很多;我們現在用比較普通的話來講。大家都知道人活在世間,有種種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世間有世間的解決方法,譬如政治問題,則有各種政治制度,經濟問題則有各種經濟措施。但如果仔細檢討起來,就發現世間解決的方法,都很有限。頭一點就是天災,如颱風、地震等,這些超出人的範圍所發生的問題,我們就只能做一些善後的補救。而我們設法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身,也是很有限的。我們發展科學,科學雖然造福了人類的生活,但同時也帶來很多問題。比方說環境污染、臭氧層破洞,以及其他許多環保上的問題。所以科學的發展不能只看它好的一面,它同時都是有兩面的。人設計出來的方法,就是有這些問題在。我們再來看政治制度方面:當年共產主義的興起,一方面固然是武力、暴力的結果,另一方面,它的理想,如均富等,也號召了一批人。仔細來想,民主制度雖然比共產制度好,但若踏實地去想,制度、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會變通的。再好的法律,若遇到壞的人,仍可利用好的法律來做壞的事。所以要解決問題,光靠法律、靠制度是不夠的,根本的地方是在人心。而且,世間解決問題的方法,難免著相,往往不能真正體會事情的本來面目,只憑自己的覺察去反應,於是問題的處理,常常是治標而不治本,沒有真正解決。所以,要徹底解決這類問題,那就和佛法有關係了。比方說,要如何使一個人好?佛法就跟你講道理,使你自己知道為什麼要做個好人。還有,像剛才所說的,人處理事情常常是著相的,而佛法便是教我們不要著相,不要為表相所迷。此外,我們方才所講的一些超出人的限度的大範圍,對於人的限制,佛法也提供了方法讓我們來修煉;它的基本觀念,如輪迴、六道等便超出了人的範圍,把我們從平常人、現代人的眼光裡帶出來,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不只是人類知識所知道的部分而已。這些觀念為什麼能世代留傳下來呢?就是因為許多修行的人,以他們的經驗印證了;甚至沒有修行的人也有看到鬼的。這裡要說的就是,遇到超出人的範圍的問題,佛法教你基本的道理和修行的方法,慢慢地,你將可以解決那些問題;而世間法根本繫於人心上的問題,佛法也可以解決。解決之道,等一會兒再講,我們先把問題提出來。
首先,我們來看看屬於個人的部分,人生要過得安穩,心裡必須要安定、清明。心裡亂的時候,很多事情看不清楚,就會去傷人或自殘,導致嚴重的後果。我們不會沒事而開著車子在一個地方不停地繞來繞去,徒然地浪費汽油和力氣。然而,我們郤常在一件事情上,想了又想,浪費了心力都沒有察覺,甚至已經養成了習慣,生活就是被幾件事情綁住,跳也跳不出來。像這樣的問題,佛法也有方法來解決。
其次,說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間的糾紛很多,有時是碰到前世冤家,有時事情的演變,超出了你的力量,就很沒有辦法。懂得佛法後,知道這是宿生的業,便容易去接受,也可以設法去消;怎麼消呢?還是靠佛法,佛、菩薩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替你消掉一些業。
既然佛法可以解決這麼多問題,我們便想知道,到底佛法是什麼?你若想從佛經著手,請看這兒佛堂陳列的這部《大藏經》就有一百六十二冊,有幾個人能讀得完?你一探進去,就發現其中又分小乘、大乘,中國的、日本的、西藏的。中國的佛教就分了十個宗派,一般人要懂一宗都困難。我這十幾年來,也讀佛經,也有實修,對於佛法我不想只停留在理論裡,在生活中也要用到。我涉獵了許多宗派。你們知道學者們講問題,往往講得很細、很細;我可以讀,也讀得懂,但是過兩天就忘記了,連問題是什麼也不記得了,因為生活用不到那些嘛。我經常想:為什麼他們要把佛法弄得這麼複雜?後來我纔發現,學者們想把佛法架得很穩固,使得再怎麼會想的人,他的問題在佛書裡都可以找得到答案。這一細談,便都是哲學家的事了。普通人根本想不到這些問題,甚至為了瞭解這些問題,都得讀上幾年的書,腦力沒有受過訓練的,也做不來。我就換另一個方法來講,一個「開門見山」的說法。你即使去查經論,也會發現這是沒有錯誤的。你若問成佛是怎麼一回事?傳統的說法是證入空性、真如的境界。但是真如、空性又是什麼?大家還是不懂。我的說法是:成佛是證入一切是一個無限的一體,而且本來是這樣的,本來就是一個無限的一體。這聽起來很奇怪,因為人類之間有戰爭,動物之間也是弱肉強食,哪來無限的一體?這要分兩個層次來講:第一個層次可以拿身體的手和腳來做譬喻;手是手,腳是腳,但郤是一體的。第二個層次,我們較難以常識來了解,佛到最後證入這個層次以後,才了解「大我」還是有「我」,所以是錯的。你現在也許無法馬上體會或接受,但是我可以舉一些經驗來說明這是有道理的。譬如有些科學不能解釋的,像祈禱的結果——事情改變了,病好了;還有,有些人修久了,可以預知將來的事。就像我這次去朝佛聖地,遇見了達賴喇嘛。他是全世界到處跑的人,我哪有辦法事先安排去碰到他。但是我在兩年前就在夢中看到一位衣著華麗的喇嘛,還看到自己回台灣前,會先去尼泊爾。我就跟我太太說,大概會碰見達賴喇嘛。這回在印度果然遇見他。這該如何解釋呢?如果用本來一體來解釋就很好。無限,就沒有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你若以有限的眼光來看,將來的事如何能知道呢?但若能超出這個限制,就會了解為什麼預知的事真的就發生了。空間,也是沒有限制的。曾有邁阿密的人打電話來,說病了,我這邊祈禱,他那裡就有了結果。這些我在書中都講過了。總而言之,你要懂了這個道理,很多常識無法解釋的現象,也就可以解釋了。
許多宗教也有「一體」的觀念,比方說印度教裡提到把我們的「小我」融入「大我」。你也許要問:這和我們講的是否一樣呢?不一樣。我們講的是無限的一體。基督教和印度教所講的神,雖也是無所不在,但其中有「主宰」的觀念,你是祂的創造物;這便有了對立的觀念,不是真正的一體。釋迦牟尼佛當年是先跟印度教學,他之所以能超出他們,就是洞察了這微細的分別,發現到這裡頭有人造的觀念,他把這一點打破了,所以這「無限一體」的觀念和其他宗教「神」的觀念,是不一樣的。
(聽眾請求再把「無限的一體」講解一遍。)
這無限的一體是本有的,這一點很重要。就拿我們平常的生活來說,夏威夷是個風景美麗、氣候怡人的地方,全世界的人都愛到這裡來渡假。然而生活在這裡的我們,是否能享受這個風景?不見得。因為你的煩惱把你糾纏住了。原來你和四周是一體的,是心裡的糾纏把你套住了;你要放得開,才能享受到它。但這一體的認知,是很自然的,沒有勉強的,如此你才能享受到生活的樂趣,這個樂趣就是你能融入這美好的環境,不被世間的許多念頭干擾著。這些不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嗎?你學佛要能照著這個理想去做,當然開始時要非常努力,因為過去的習慣和心裡的糾纏,力量都是很大的,但是有一定的方法,只要照著去做,將來便能有一個積極快樂的生活。佛法講六道輪迴,又講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然而,佛在成道後,他在這裡享有的是怎樣的快樂呢?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其他的人都在苦惱中,而他解脫了,得到了解脫之樂。這是不必等到往生極樂世界的,在這裡我們就可以嚐到。只要你修,煩惱便隨之減輕,快樂就增加了,所以,這一體的觀念,和生活是很有關係的。
「一切是無限的一體」,這個本來就是這樣的基本真理,我們為什麼修不到呢?依佛法的觀點來看,我們從小到現在,每一個人受到他自己經驗的限制、文化的限制、觀念的限制等,種種限制。每一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成見在,而這些成見裡,力量最大、使你最為煩惱的,便是「我」的觀念。如果能夠從我執中走出來,就能嚐到「本來」的好處。但是如何走出來呢?若是修法,便有許多法則和戒條。然而,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狀況時,並沒有時間去翻查戒條再來反應,事情總是馬上就要處理。所以要在實際生活中能即時用上的原則,必須是最簡單的、最大的原則。至於該如何使用這原則呢?那就要靠自己活到老、學到老,慢慢去體會、改進了。
這個原則是什麼呢?本來只是一件事,但用語言說出,便分成了積極面和消極面。積極面就是開闊。我們現在不是自己綁著自己嗎?要是能夠超脫出去,就有希望慢慢達到一體。而且,它是「無限」的一體,所以這開闊便是無限的開闊,我們要學不斷地開闊。這個原則有什麼好處呢?大家想想:為什麼以前的中國人那麼寶貴孔子的教訓?因為他的教訓已不再是以個人為中心的思想。他指出理想的家庭、社會、國家,應該怎樣、怎樣,那就是一種開闊的結果。但他講的是有限的,因為「子不語怪力亂神」,這些較高層次的,他就不講了。其他宗教有講到大自然及宇宙的,那也是開闊的結果。我們現在沒有時間去探討這些,況且對他們也沒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就我所知,佛法的理論較其它宗教更能解釋一些現象。比方說,基督教說神創造了你,那麼有的人生來就瞎了、殘了,這些不公平的事,是怎麼一回事呢?佛法就用輪迴、業報、因果,這些道理來解釋。佛法能超越其他宗教的理論,就在於其他宗教的開闊雖是開闊,然而到了一個程度後,便只看得到別人,看不到自己,打不破那個限度;只有佛法講的最透徹。它告訴你「佛法」只是個方便,幫助你渡生死的苦海;等你到了彼岸後,如果還要扛著船走,就是傻瓜。佛法能講到如此地透徹,是別的法所沒有的。你要是能看得透,修下去,將來整個人才能活起來。你如果還有一點看不透,可能那一關就過不去。所以,這個是我們為什麼要選擇修習佛法的原因。
「開闊」這個原則,除了佛法強調外,其他宗教、儒家等也都以它作為教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運用這個積極的原則呢?當你遇到問題時,你要從整體上來想,從多方面來想,而不要只是從個人的觀點來想;情感上也要開闊,不能對自己有利才好,或是對那幾個人有利就好,而是要對每個人的福祉,都一樣地去關懷;在時間上也要開闊,當你遇到問題時,不要只是現在解決就算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你要想:現在這樣解決,長遠以後會是怎樣呢?以上這些都是原則,細節要自己遇到情況時才去琢磨。而且,這其中還有一個問題:當你在判斷一個情況時,你仍然受著自己的限制,這是最難的地方。你有你的了解範圍,你有你的成見,你被自己的觀念綁著,這就是為什麼同樣一個情況,每個人郤有不同的見解。但是佛法有辦法幫助我們超出這個限制,修習佛法可以使有意要開闊郤被自己綁住的人,在不知不覺中開闊出來。
那麼這個原則的消極面呢?就是要放得下,看得開。因為你原來自己有一套,你若總認為:我想的才是對,一定要這樣才可以;那你怎麼可能開闊呢?要開闊,必須要放得下。放下了,就自然開闊了,因為一切本來是一體。我們只要拿自己的經驗來講就可以了解,並不必真正到佛的地步。比方說,我們見到一個人,就想他跟我是什麼關係,於是觀念先起了作用,你和他的應對,就受這些觀念的決定。但是,你如果能天真一點,不在這些基本的地方被觀念綁住,你就自然回到了「此時此刻」的實際中。在你還沒有動念之前,你的眼界之中,哪裡劃著一道線,分這邊是我,那邊是你;眼前的桌椅,它們的名稱也是我們人為加上去的,桌子也沒有說:「我是桌子」;椅子也沒說:「我是椅子」;你現在聽到的聲音:除了我說的話,還有外面的聲音。雖然你注意的只是我說的話,但是其它聲音你也不是沒聽到啊!這些都是整個隨時一起出現,都是一體的。從你的整個覺受來講,聽到的和看到的其實是一體的,是我們的觀念把它們分成聲音和形相。當然,它們是有差別,然而,在你起分別之前,郤是隨時整體的在那裡。所以這個「一體」的觀念,並不是一個憑空的理論。你只要回到你真實的、直接的世界來,就會發現一切是一體的。
我們現在講的是,在生活上遇到問題時,可以應用的原則。假定你一直很幸運,沒有遇到什麼事情,那佛法有沒有什麼辦法,使我們可以不斷地往佛的方向走呢?有的,就是來修佛所訂的這些實修的方法。比方說,修「念佛」。為什麼念佛可以使人開闊、放下呢?因為我們平常習慣的思考方式,就是以自己為中心而不停地繞著,有時候繞得很累、很煩了,便告訴自己:我不要想了;這個說「不想了」的時候,還是想的結果;整個就是一個糾纏,跑不出來。「念佛」這個方法,裡面當然是有佛、菩薩的加持,這點我們暫且不談。它只是一個枯燥無味的名號而已,和你腦子裡原來那一套自利為主的東西沒有關係。而且,人的心力就只有那麼多,原來你已習慣把全部的心力放在幾個念頭上,執守著它們就像寶貝一樣,其它什麼都不管;但是,你如果每天念一念佛,你的心力就慢慢地開出一條小水溝來,讓水過去,漸漸地,水溝變成小河,到有一天你念得非常純熟時,水便可以毫無阻礙地流過,你原來那一套自然就鬆了。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為了自己這個看得到的軀體,吃東西,講究營養,然而,我們還有一個看不到的心靈,心靈要怎樣才能健康,無限地成長呢?這是個不得了的事情。而且,心靈的變化直接影響到身體。我們隨著年歲的增加,每個人不是這裡酸,就是那裡痛,還有人駝了背;這是為什麼?因為你心裡這邊緊,那邊緊的,就牽連到身體上來;現在的生活一切又都很快,很緊張,你老是要顧這個,顧那個。緊張的結果,現代人得胃病、心臟病、高血壓的比例,就比以前高很多。所以,你要注意,我們那個看不到的心靈,也要給它好的、營養的東西吃。我們已經習慣的是一些被自私污染的東西,它們吃起來很甜,底下郤是毒藥。我們吃這些是自己害自己,但我們並不覺悟。因此,我們要換吃佛、菩薩的甘露;你念他的名號,就是吃對了東西。如此做下去,你首先會發現,糾纏減少了,於是心靈就比較寧靜,然後,身體會覺得鬆了。但是你需要努力地去做,維持一個定課,才會有這些效果。當你再遇到同樣的事情時,你不會像以前那樣慌亂,你處理起來就會很不一樣了。
至於實修的方法,佛法裡有很多方法,我們為什麼專勸人念佛呢?這是有道理的。佛法在中國就有十個宗派,其中有些宗派是比較有人實修的,例如:淨土、禪、密以及律宗。律宗講戒律,注意身體實際上的行為,但是我們普通在家人,最多是五戒或八戒,律宗好像比較是給出家人注意細節地去修。而禪宗、密宗呢?是要拼死命地修,一路就證到佛的法身去;那種修法需要把世間事一下子完全拋去,全心專修。我們有幾個人能做到那樣呢?而且,要做到那個地步也不容易。有些人讀了幾本經書後,就說他菩提心開了,要專修了,等到他一做,到了社會上沒人理他,只把他當瘋子,他可能馬上就灰心退轉了。所以,往往是要在菩提道上走了很多路之後的人,才能體會奉獻的意義,也纔能夠很穩地走下去。所以,就我們普通人來講,實際上做得到的,能得好處的,就是「念佛」這個方法。你不要說這只是個小學生的方法,大家怎麼會甘心只做個小學生呢?不是這樣的。你看,這個方法的好處,頭一點就是,它很踏實,因為它是一點、一點累進的。你這個人的指揮中樞就是你的念頭,你要從念頭上一念、一念地把它改過來;以前是沒有控制的、亂想的、自私自利的,你現在一念、一念地拉過來,這個就很踏實了。參禪的人,有的還不一定懂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很多時間其實是空過了都沒有察覺。然而念佛就不必懂什麼道理,你只要很有信心,肯試試看,念一聲算一聲,因為一聲就是一念,慢慢地就踏實了,而且它是漸進的,漸進就不會出毛病。這不像打坐;本來打坐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你去看佛法裡討論修法的次第論,你才會知道要到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才穩當。這樣一步一步檢討後,你纔發現習定不是初學的人可以做的;為什麼呢?頭一點,你的生活是整天在外頭亂跑的,忽然要坐下來,三十分鐘一念不生,有可能嗎?不可能;結果是你這三十分鐘根本是在那裡亂想。這樣是不是很糟?所以有時修就會出毛病,因為你變成是專心去亂想。另一種情形是:你沒有剛剛講的問題,也慢慢地去修,但是你事先心裡沒有真正放下,修久了也會出問題。因為你修久了,這邊有了力量,然而世間的力量也還在;兩邊打架,你自己裡頭打架,這也是很大的問題。但是念佛這個方法就穩當多了,因為它是兩邊分,這邊得幾分,那邊就少幾分,而且它是緩緩的,沒有劇烈的衝突。另外,它還有一點好處,它也是一種習定的方法;你要是能念得好,你一念就定在這個念頭上。這是工夫深淺的問題,工夫深的,一念起來就是定。所以,我們若依自已的實際情況,要在佛法裡挑選一種修法的話,「念佛」是最安全的。同時,念佛也包括唱佛號。本來你沒有辦法勉強小孩也來念佛,但是你給他佛號歌曲聽,聽慣了,他自己都會哼,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功效;這種唱誦法也很容易與大眾結緣,他也許不知道是什麼,但耳根有了個印象,如此結緣也是很難得、很好的。
我今天主要想講的,大概就是這些了。「動機」方面是希望能讓你覺得這是值得一試的,「原理」就是把你的心力轉移。你若要勸人念佛,即使他完全不信佛也沒有關係,你就問他:心裡是不是有些問題?有苦啊?就試試這個方法吧!這個方法有這樣的原理(而不一定要馬上深入談到「佛力」、「信佛」)。這樣你也可以勸人念佛。
再來,我們說一下為什麼要推薦念「佛號」。因為佛、菩薩是真有的,他本來與你是一體的,他沒跟你分,是你自己把他隔開;你現在要是信他,開始試著跟他接上,馬上就會感覺到他的加持。他隨時在照顧你,只是你不容易知道;現在你開始念佛,就等於是「浪子回頭」,開始往他的方向去了。念佛便是有這個作用在。
但有一點要講清楚。我勸人念佛,並不是說你只能念「阿彌陀佛」。你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全看你原來念慣哪一個。重點是專精纔有力量。你若東摸西摸的話,每一樣都鬆鬆垮垮的,到時候沒有一樣用得上。所以,你也不要管別人念什麼,自己選定一個堅持到底。念誦是我們修行上最基本的工夫。你念慣什麼就念什麼,我絕對沒有要你改的意思。不管你念哪個聖號,道理都是一樣的。只是為什麼我比較喜歡提倡阿彌陀佛的佛號呢?你當然也可以專念〈心經〉或《金剛經》,但是那些都比較長,而我是想提倡一個比較容易念的。甚至到了生病或臨終的時候,不管你再苦、再弱,都可以抓得住的。所以,自然是愈簡單的愈好;複雜的,恐怕到時候很難。基於這些考慮,才選擇「阿彌陀佛」聖號。今天就講到這裡,看看大家有什麼問題。你若明天不能來,修法上的問題現在也歡迎問。
問答節要
佛友一:我想佛教要發揚光大,非得簡化不可。今天聽到的演講,就是佛法裡一個簡單的方法,至少開頭是簡單的。我們最怕的就是走進去後,搞得自己頭昏腦脹的,轉不出來。尤其我們都在為現世的工作而忙碌,沒有時間去鑽研高深的理論,這種理論單純的修法,是很適合的。
佛友二:在美國我們碰到很多基督教和天主教友,他們總是說神就是愛,上帝是救世主,所以不管你病了,害怕了,就想到神就是愛,如此簡單地,心裡就有了依歸。我也希望在日常生活中,佛教也能給我們一個像基督教那樣簡單的原則,而不必要走很長的路。
林居士:我剛才所講的「一體」的觀念,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原則。「一體」是真理,「開闊」是積極實踐的原則。當你看一切是一體時,你自然就能去愛、去服務。而且一體的愛,才是最深摯的。如果只是「我」愛「你」,便還有你、我的隔閡。只是「本有的一切是無限的一體」這個觀念,大家並不習慣,不容易體會,但是如果能在生活上實踐「開闊」的原則,慢慢便能把腦裡潛藏的觀念打破,所以一定要去修,不是光靠聽就能體會的。
佛友三:照您所說,是不是不必去懂其他道理,只要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林居士:也不是這樣。其實這個法並不會把我們限制在「幼稚園」。修法得力是靠「一門深入」。一路念佛念到最後,也能和參禪一樣,證到佛的法身。而且,從無常來看,你隨時要面對煩惱和輪迴的問題,不可能等到佛理都瞭解了才開始修。「念佛」這個簡單的方法,你馬上就可以開始修,就能對解決煩惱和輪迴的問題有幫助。往往當你繼續念下去之後,你會有感應,於是你信心增加,自然就想要多瞭解佛法,而去找佛書研讀。其實很少人能夠一意念佛,念久了就覺得無聊,便去找書看了。所以明天我們講修法時會提到,要維持一個定課,養成習慣,才容易持續。
佛友四:是不是「念佛」只是學佛的起始,再進一步時,便可從佛經裡瞭解得更深入?因為看經可以開智慧?
林居士:「看經開智慧」是因為它使你眼界打開,讓你開始思考無常、輪迴這些事情。但是這些都屬於意識範圍,並不是真智慧。佛、菩薩說戒、定、慧,真正開智慧是在得定之後。佛所說的智慧境界是在停止意識作用之後。由此說來,念佛往往比念經書更容易停止意識的作用。
佛友四:那麼,是不是可以什麼經書都不看,只念「阿彌陀佛」?
林居士:可以的。禪宗也是這樣,只參一個話頭。因為人本來是佛,就只是要回到本來。
佛友五:打坐在什麼時辰最好?
林居士:有四個時段最好不要打坐,分別是早晚的五至七時,及十一至一時。這是魔神時,易有魔來干擾。但是初學打坐的人不必擔心這個,功力高的人才會有魔擾亂。除此之外,全視自己的生活步調,要找精神飽滿,又不會被人打擾的時候來坐。吃太飽的時候不要坐。
佛友六:就我所瞭解的佛教,有其宗教性和哲理性。宗教性來說,說簡單很簡單,就是信佛、拜佛、求佛、菩薩保佑;非常簡單,和其它宗教有類似之處。從哲理性來說,信佛追求的就是個人的解脫;這本身就是一種哲理的思考,往往要打破世間的常規,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的問題是:怎樣才能把佛教的宗教性和哲理性結合起來修?
林居士:把佛教分成宗教性和哲理性兩方面來看,是我們人為的劃分。其實簡單地說,佛就是醒過來的人,看到眾生還在作夢,便想辦法喚醒大家,回到本覺。但是有些眾生非要細密的哲理,不然不肯信,也有些人是不需要理論便能相信的。只是光靠「信」並不能回到本來,而必須要修,直到把成見都磨掉之後,才可回到本來。信心不會光靠理論,必是修久了,有感應,才會愈來愈信。
佛友六:這樣看來,應該要強調如何簡化佛教的理論。
林居士:也不完全就是這樣。重點是在了解佛法的要義。舉個例來說,你看畢卡索的畫,分成好幾個期,各時期有不同的風格,但是他基本上那個創作的天份是相續的。佛法也是這樣;因為時代、環境的差異,而衍出許多不同的宗派及理論,但基本的真理是不變的,只要你能瞭解那個基本的真理,就不會被各種理論搞得眼花潦亂。我現在看各種理論時,並不鑽到裡頭去看各個細節,而是從外頭來看各個理論的用意。我在《淨業朝暮課誦讀本》英文版的序言裡提到:真理是「一切是無限的一體」。我們的煩惱全來自那些「非一體」觀念的束縛。佛法種種理論所說的「真如」、「空性」、「如來藏」、「唯識」,都是要用一個觀念來對治你所有「非一體」的觀念,就是以「空性」來消弭你原有的成見,然後,像在《楞嚴經》裡,再告訴你:連「空」都要空掉,才是完全沒有被觀念綁住。你如果能瞭解這些,就會看出各種理論的作用,不外乎是以一個觀念整合一切的觀念,然後再把這一個觀念也丟棄。瞭解這個真理很重要,因為它能幫助我們回到原來不為任何觀念所束縛的境地。如果你能抓住這個重點來讀經書,就會比較容易了。實在不必花太多功夫去鑽研細節,因為修行的目的不在學問之深,而是要在實際上得好處。
佛友七:如果有人上午學佛經,下午學《聖經》,您有何看法?如果先生信佛,太太信基督,將來生西、生天如何?
林居士:佛法和其它宗教基本上的勸人為善,如「愛人如己」、「忍讓」等,是一致的。只是到了理論較微妙之處,佛法有圓通的說明。可以說佛法和他教的根本差別,是在「空性無我」的教示。佛法很活,它不會把人從原有的觀念裡帶出來後,又罩下另一個觀念的羅網。我並不反對別人學基督。我曾在德州和基督徒對談過,我勸他們可以先念耶穌的名號,修久了,自然會有感應。耶穌不會擋他們來學佛的。我也不反對別人上教堂。像這位居士自己學佛,還陪太太上教堂,就是很有愛心和耐心的作法。這樣做,將來他的太太就容易受感化而進修佛法。其實佛法教我們的,就是不要被觀念綁住,所以也不要因為是基督教的,就把你擋住了,基督徒裡也有很好的人。
佛友八:那麼是生西還是生天呢?
林居士:那就看因果了。所以,即使是佛教徒,做完好事後,也要趕緊迴向,使做好事的因,轉成淨業的因,將來結生西的果。
佛友九:密宗裡有些傳授是不是心傳口授,弟子不可以問問題?
林居士:因人因時而傳法,是因為沒有必要太早給弟子他還不能明白的東西。還有,必須要遇到懂得尊重密法的人才可傳授。其實真正的密宗,它基本上的佛理也是我們以上所說的而已。為什麼會有些秘密之處呢?密宗的行者,在經過溫室裡安穩的修法之後,便要走入風暴裡去修,要把心裡最微細的妄念修淨、修平。因為如果不是在困難的環境下,看不出心裡微細的妄念。密宗的行者便想在這些微細的地方下工夫。這個階段的修行方式,在世間的看法裡,可能就不是一些正統的事了,於是只得秘密行之。一般而言,弟子是可以問問題的。
佛友十:我一開始念〈大悲咒〉後,就發生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很多事都變成很順利。為什麼光是念咒,就有這樣的結果?
林居士:從兩方面來講:一、念咒就和念佛一樣,念到純熟時,「人我對立」的觀念便漸漸泯滅。誦經也一樣,念到最後時,一個字是一個字,連意思也忘了,智慧也就開了。二、佛、菩薩的護法受咒的驅遣,你有信心持咒時,護法就來幫你了。
佛友十一:林雲教授每到一處,就給人看風水。您是否也會看風水?
林居士:我沒有學那些。林雲所學的黑教,是從西藏的土著巫術——苯教衍傳來的。佛法傳到西藏之後,擬蓋廟時,受到苯教法術的阻擋,廟始終蓋不起來。藏王只好從印度請來蓮花生大士,就是把密宗傳入西藏的始祖,他修法降伏了苯教,才把廟建起來。西藏國王雖然心儀佛法,但因苯教的舊勢力太大,只得給兩方公平的待遇。但是短短幾年內,苯教就不敵有高深理論及完整修法的佛教而沒落了。後來苯教為了存續,就抄襲佛法,而混充是佛法的一支。但他們並不認釋迦牟尼為初祖,而另有他們的始祖。
佛友十一:請問陳健民老居士是屬於密宗裡哪一個教派?
林居士:可以說他自創一派,他稱之為「普賢王如來壇城」。我師傅學通七派,追隨過三十七位師傅。許多舊法本裡誤會之處,都被他一一指出。那些法本輾轉相傳,有時經過證量不夠的法師之手,甚至把佛、菩薩最後果位的教授,解釋為基本習定的教示。他在書裡指出了種種混淆之說。
佛友十二:有些學密宗的幫人看風水。如果看錯的時候,他自己是不是有罪呢?
林居士:佛法禁止出家人依此為生。密宗是有為法事而擇地的規矩,但就我所知,並不以世間的風水為業。我聽我師傅說過,禪宗古德會風水的,只在為道場擇地時,才應用風水之術,以期將來能培養多位佛門大德。
佛友十二:可不可以講一下明天超幽的事?
林居士:那是我師傅留下來的傳統,他每到一處講經,便要去附近的墳場修密宗的「三身頗瓦」法,超渡亡魂,與他們結緣。明天要參加的佛友,請自帶一小包的米。修時,先將米放在我的前面,等我修完法之後,白米已成佛、菩薩加持過的甘露。大家便拿米分頭去撒在墳上,想成佛、菩薩的甘露施及於他們,結了佛緣。
佛友十二:會不會把他們帶回家裡來?
林居士:不會。以前一個外國人說,他們跟一位道教師傅去墳場做這類的功德。去之前師傅要他們吃得飽飽的,因為出來之後,每一個人都面色蒼白,覺得虛虛的。然而他若是跟陳上師或跟我去時,就不會有那種感覺。所以不會有事。你若擔心,可以帶著度母符,讓佛、菩薩保佑著你。
佛友十三:你在墳場看得到他們嗎?
林居士:修法時偶爾會看到。平常出現,個子都顯得較小,並且形體不會擋住你平常的眼界。其實本來大家都是通的,只要修到不被世間觀念綁住,都是看得到的。
佛友十四:要是碰到邪的,怎麼辦?
林居士:他也有「鬼通」啊!只要你心是正的,他會瞭解你是為超渡他而來的,他只會幫助你,不會找你麻煩的。去墳場,除了增長菩提心外,對你還有其他好處。釋迦牟尼佛以前就喜歡在墳場說法,因為那兒特別能激起人的無常心。我第一次去墳場超幽出來後,覺得好像是從另一個世界回來。平常想的都是世間的事,在那裡面對代表死亡的碑林時,才體會到自己也是隨時可能走的。
佛友十五:習慣上,身體欠安時最好不要去那裡。
林居士:那是因為陽氣弱了,怕被陰氣蓋了。不過我們做法事,有佛、菩薩和護法的保護,不用擔心這個。自己心誠就是了。
[Home][Back to list][Related work: The Active Aspect of Chanting Amitab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