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的六度

簡繁轉換 - 繁體

林鈺堂


一九九五年六月十八日
講於檀香山玉佛寺
筆錄:陳碧霞女居士

大乘佛法主要的修行項目是六度,也叫六波羅蜜,意思是六種安抵解脫彼岸的法門。今天為什麼我講〈無限的六度〉呢?這是因為我根據自己學佛的心得,有一個方法來解釋說佛法基本的理論是怎麼樣,生活裡應用的基本原則又是什麼。那麼,從這些原則再來看六度,就是我要講的。這個題材其實我已經用英文寫好了一本書,叫做《The Sixfold Sublimation in Limitless-Oneness》。(此書已於一九九六年印行,贈閱大眾。)這本書裡面的次第是先介紹什麼是 Limitless-Oneness,無限的一體,然後再講到傳統的關於六度的教授是怎麼樣,最後才說到無限的六度。現在我改變那個次第,先就我們傳統的教授簡單講一下。(這份英文稿我會留下來,讓您們有興趣的人可以影印來讀。)甚麼是傳統教授的六波羅蜜呢?就是說我們修行先要修習布施,然後要修持戒,然後要修忍辱,然後要精進,然後要修襌定,最後是開發智慧,就是這六個主要的修行項目。 在這裡我們要先講一下小乘與大乘的分別。被稱為小乘的是從大乘的立場來講的;這樣有點像說大乘是比較大,小乘是比較小,雖也有道理,不過有一點不好的是說好像把人家小看了。其實應該不要有看輕的意思。所謂小乘是指釋迦牟尼佛開始教導的那些。它的重點是在每個人要是能夠自己修得很好的話,那麼才談得上其他的;對不對?所以應該是從自己的修身這一方面做起嘛!所以他的教導比較沒有偏重說怎樣為大家服務。因為你自己都還沒修好,你談那一些,太早了。所以他的教導比較偏重在自修。後來發展到要提倡說,要顧及眾生,為大眾服務的時候,為了要分別,就說你看這種心胸是很廣大,所以就說偏重自修的是小。這樣一來往往就像在罵小乘,好像說他們是自私自利;其實這是不對的觀念;何以知道是不對呢?因為你看小乘的,不論是釋迦牟尼佛當年的徒弟呀,或是現在傳在泰國、越南、錫蘭這些地方的,他們從來沒有說學佛只是為自己好嘛。學了還不是教給別人,讓別人也得好處?所以你不能說他只注重自己的修養,其實這些教導都是從菩提心出來的;所以不要有那個偏見說小乘就是小。最先要看清楚這一點。其實小乘真正做的事呢,還是本著菩提心嘛!釋迦牟尼佛若是自私,不要傳法就好了。從他那時開始,教出來的都是本著菩提心。 再來,我們來細看一下大乘的教導。大乘裡面關於發菩提心的教導,有三種講法。一種就是說發菩提心是要像牧羊人,就是說:「我希望眾生都先成佛」,因為牧羊人趕羊,自己不是走在最後面嗎?等眾生都得解脫了,我再解脫。另外一種比喻說像船夫一樣,為什麼?船夫和乘客都是一起在船上,到岸的時候都是一起到,所以有些人發心說我要與眾生一起成佛。還有一種叫太子喻,是說普通人救人,力量有限,救得很少,菩薩要像太子一樣,要是將來能夠修得好,成佛猶如登上王位,這樣一救就全都救了,可以大赦天下。所以就有的說那種發心比較好呀,那種發心比較大;其實,最主要的一點是,不管你是船夫、牧羊人,或是太子,共同的一點是這個人已經跟一般人不一樣了。那個牧羊的,不是羊啊!他能夠牧羊呀。船夫也不是普通人,他能夠操舟呀!認同太子的身份,也是看在他有特別的權力呀!因此,這些講法若講清楚一點,就是說你先要把自己修好了,你纔能夠去做菩薩的事業,去救別人。因為有時候你的程度、能力不夠,雖然很熱心、很積極參預,結果你一加進去的時候,有時候你提的問題是增加困擾呀。交給你的事,有時候又辦不好呀!那不是更糟糕,別人還要跟在後面收拾。所以不管你講那種發心,你要注意的是先要把你自己修好。這樣瞭解之後,再看小乘就不可能把它看小、看輕,反而要師法它的踏實,從修己做起。 但是所謂把自己修好並不是說有個我,需要整天捉著說,我怎麼樣、怎麼樣。因為佛法主要是要我們從我執中走出來。你不要老是在擔心「我」呀,這也是錯。那我們要怎麼辦呢?一個是每天功課要定時做,因為這些功課通常是拜佛、念佛、念經,打坐這些。當我們每天這樣做,在潛移默化中,我們心裡本來比較自私,比較只想自己、只想自己家裡的事,這些就慢慢的淨化了。你的念頭已經慢慢的被好的理想、佛的聖號淨化、取代了。第一點是藉固定的功課慢慢淨化你的心,再來就是做一些服務的事情。因為不管你再怎麼淨化,若只守著你自己,有時雖像是自己修得好,但卻老是幫不到別人。並且這種修行好像沒有經過考驗一樣,沒有跟現實接觸,所以需要做一些服務的工作。比如,寺廟裡有什麼事情,大家來幫忙呀!醫院裡有義工的工作,可以去做;盡你自己的能力,做一點、做一點。這種不計報酬,完全是真誠去服務的,你去做了以後,一方面也比較開闊,又可以使修行跟實際的生活有關係。每天的功課與服務這兩個修法配合的話,漸漸就可以修得好。 再來繼續講的部分,還是傳統教授的範圍。這六種修法─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這樣的次序不是亂排的,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這些在經書裡都找得到。為什麼修行先從布施開始?因為如果我們有什麼東西放不下的話,比如我們不習慣捐助人家,或者是遇到別人有困難,不習慣犧牲自己的方便去照顧他,那麼我們雖想守佛、菩薩的戒,卻不易做到。佛、菩薩的戒律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要人把自己管好,不再做壞事了。另一種是要去服務,饒益有情,做利他的事情。當這個人還有很多執著放不開的時候,那麼要他去做好事,需要拿錢出來,又拿不出來,需要花時間,又有些不方便,就更做不到。那後面的修行也都談不上了。所以這個次第有它的道理。第一個就要你先練習好事情要與大家分享,盡您的力量做一點、做一點。當布施已經做慣了,到了持戒的部分,現在守這些戒律雖然有些不方便,但是因為對自己的執著已經比較鬆了,就比較容易去遵守。所以在這種次第間有這樣的關係。 那若是守戒、守得好,有什麼忍辱的力量昵?我們在世間,不要說做好事,即使普通做人處世,因為跟人家有利益的衝突或者見解的不同,難免有爭執,有種種的計較,對不對?那麼你平常照佛、菩薩所說的,壞事不要做,好事多做,這樣已經習慣的話,當你遇到一個事情,你才起一個壞的念頭:「你對我這樣,我就對你那樣!」因為已經守戒慣了,馬上會想到這犯什麼戒。就是說有了守戒的基礎,再來要忍耐下來都容易了! 你若在與人有種種衝突時都忍讓慣了,那再來精進也就容易了。為什麼精進容易?我們佛課每天要定時定課去做呀!有什麼法會要去聽,有放生要去參加,忙來忙去的,都願意去做,這是需要努力的。若是你懶惰,今天念一點,明天念更少了或是心散漫了,過幾天忙了,佛課就丟開了。這個精進的意思就是要維持努力;短期還容易,長遠就很不容易了。佛法修行目的是要徹底改變一個人,並不是三、兩天的事,也不是四、五個月的事,甚至不是一年、兩年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做不完的!這麼長遠要怎樣維持呢?你若在平常做人上,已經習慣了,不論什麼事情都放得下、看得開、能夠忍耐,那麼你心裡就沒有什麼雜事,因此你要專心在佛事上就容易了。比如持戒方面,若有什麼壞的事情不要跟著人家跑啊!你沒有那麼多外緣,你剩下的時間才有可能在這裡好好的念佛。所以一個個的順序是有它的道理的。 你若在外面行為上的守戒,還有心裡的忍辱、放得下、看得開,這些都做得到了,那你學習禪定的時候,纔能夠真的進入習定的狀況。不然你的心裡亂亂的,生活也沒有規律,東跑西跑、事情又那麼多,你有沒有可能安靜的坐下來五分鐘?那些事情還是在你的心裡纏繞,那能定心?若沒有經過習定,心裡沒有真正靜下來,你真正的本有智慧是不會抬頭的。因為世間的想法都在那裡,什麼面子問題、利益問題,本來的天真是不可能顯發出來的。所以頭一個要簡單的講的就是,六度有一個次第,它是有道理的;我們需要瞭解這個次第的道理。 再來一層是講每一個波羅蜜裡都包含其他各波羅蜜。這是傳統教授也有講的。它的意思是:修布施這件事也會包括其他的五個法門。比方說,你現在去捐助,做財物的布施,或者行無畏施,就是人家有危難,你去幫助他,或是放生,有動物快要被殺了,你去救牠們的命啊,做這些事情。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想想,是不是也合於佛、菩薩的戒呢?戒律叫你不要做壞事,你現在正在做好事,就是沒有在做壞事;戒律叫你做好事,你也做到了。然後忍辱是怎麼樣有關?你現在說,我看你這個事需要幫忙,我願意幫忙,可是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他覺得我為什麼要你幫忙,或者他覺得你幫得還不夠。你幫人家,有時候人家還要罵你;有些人還認為你多管閒事呢!這時候你若覺得,哎呀!你這個人,狗咬呂洞賓,就罵回去,那你也不對。因為我們做這些善事是希望他好,也是在修自己。所以在布施的修習裡也有忍辱。 這裡面也有精進在,因為有些事情是舉手之勞,比如幫忙拿一杯水解渴,這沒有什麼精進不精進的。但如你去養老院、孤兒院幫忙,你才去個三天、兩天就跑掉了,那麼在這之前人家教你如何幫忙的功夫就都白費了。你也須要精進啊!你做幫助人家的事情也得有始有終,要有恆啊!所以精進也在裡面。那麼布施裡有什麼禪定呢?你若去做義工的時候還在想說我是個好人,我是在幫你的呀!這些都是動機不完全純正,還是我執啊!還是沒看清楚幫忙他人是為了什麼。幫忙他人固然是真心希望他好,但是因為要培養這樣的心,需要藉著實在的做,而自己的真心也才得以流露,這樣也能夠幫忙自己。行善中其實是大家彼此幫忙;你幫他,他也在幫你。因為就像說你去照顧人家,老人家行動不方便,你為他做的也往往是不週到,因為你不是他老人家、躺在那裡,但老人家很體貼我們,也不埋怨什麼,因為想說你是義務幫忙的,還連說謝謝,其實我們還有很多地方沒做到。在服務裡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學的。這裡面的禪定是在於專心、直心,觀察到自己是否有驕傲的念頭出來,是否有為名利的心出來。比方說想到現在我做好事,將來我選舉時的得票,等等,這些世間的考慮都可以放掉,能夠體會人生無常呀,現在是他,不曉得什麼時候輪到自己,不一定到老的時候才會躺在這裡。一遇到車禍,也就躺下來了。我們幫他,間接就會形成一個社會風氣,輪到自己時才有人來幫你。助人就是助自己。所以必須很真誠、很體貼去學這些服務;這就是布施中的禪定所在。 布施中的智慧又在那裡呢?不能執著呀!一方面不能執著於我好,我怎樣,種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另一方面,服務的方法也不要執著,而是抱著學習的謙虛態度。我們以為這樣做好;不要說我已經習慣這樣做就算了。有時候要再想想:我們幫的人是不是真的得到我們幫的好處?我們是否有什麼地方沒有設身處地從他那邊來想?而且更深的智慧是純真啦!我們一般在社會做事就是有個目的,要賺錢,要得甚麼。現在去這裡做義工,是完全付出的,而在這種服務裡,真正的智慧顯出來就是天真流露。那不是可以言傳的,然而你心裡慢慢會得到平安和喜樂。那是從你身體力行,不斷服務才會有的。所以你看一個波羅蜜裡面都會包括其他的。 又例如六度最後一項的智慧,不可能只是說全圖書館的書,你都看過了,紙上談兵,這個我知道,那個我也知道,講起來頭頭是道。但是你若老是只在那裡讀書,而在生活裡沒有一點用得出來的,沒有做一點服務的事情,你那個是空洞的。你那個不是真智慧!因為有沒有可能一個人說我很懂佛法,但是一遇到事情,就與一般沒有修的人完全一樣;那怎麼能是真智慧呢?真智慧的話,一定是貫徹到前面這五度來了。因此可見六度的每一個裡面都包括其他的五度。這就是要懂得如何圓融六度。這些都是傳統的教授,現在已經大略提要的講了。 再來,我要另外再講一個看法來看六度,就是說到底成佛是怎麼一回事;如果從已經成佛那裡,我們修行所希望達到的那裡來看,那就更能了解六度是為什麼的。那最後成佛是怎樣呢?我的講法就是說,這是本來清淨、無限的一體。 本來清淨的意思就是說所謂成佛,所得到的,〈心經〉裡不是講「無智亦無得」嗎?無得是為什麼呀?因為所謂成佛只是我們本來的純真恢復而已!The Sixfold Sublimation in Limitless-Oneness你想想看,若這個東西不是本有的,而是要靠我怎樣努力才能保持得住的,那得到這東西就辛苦囉!我那一天不小心照顧就可能掉了;那成佛就變成是件辛苦的事情。成佛不是這樣;成佛是你本來的天真而已嘛!所謂清淨是說一方面是本有的,另一方面是說沒有世間後來的習染。就像,生做中國人的,就受中國文化的薰染,美國人美國文化,夏威夷夏威夷文化,各有各的成見、習俗、種種人際關係;這些不是本有的。這些雖是把我們調養成一個人,能在社會生活裡應對,是種種人際關係的基礎;但從其他文化來看,有時候你的文化,對你來講其實只是一種限制。比如說,一件事在你的文化會講:「哎呀!這樣太丟臉了!」「這樣子不行、這樣子難看!」而同樣的事在別的文化根本不成問題,你卻在這裡為之煩惱半天。成佛是要從各個不同的文化、各種人為的局限裡跳出來。這方面要了解。 至於佛所證到的東西,就是無限的一體。一般傳統的教授講說「空呀!空呀!」那是很難了解的。一方面固然也有講明說不是斷滅空,不是虛無空;但在現實的生活裡遇到的事情都覺得很實在,你叫我怎樣空呢?難免令人有「無從著手」的感覺!然後佛法最後又講「空性亦空」,更不知要怎麼做了!其實「空性亦空」就是說佛法教你的是一個方便,幫助你從種種成見執著裡面解脫出來。但是藉空性這個觀念幫你得以解脫之後,你不要執著於「空性」這個觀念;「空性亦空」只是這個意思而已。 我現在另一個講法說「無限的一體」。這個講法如果懂邏輯的人一聽,就會覺得是個矛盾的講法。你要講出一體來,要指出一個東西是一體呀,應該是有個邊際可談嘛!若沒有邊際,誰知道那裡是這個一體呀?所以一邊講一體,一邊講無限的話,可就不知所云了。但是為什麼需要這樣子講,因為佛要講的東西其實不是語言可以講明白的;為什麼呢?語言講來講去都是用觀念嘛!每一個觀念都是有一個局限在,這個名字就是指這個人,都有一個局限;不然怎麼使用這些觀念呢?但是佛要傳達的東西偏偏就是無限的。佛法一講真空,又要講妙有,就像是一直在打自己的嘴巴,一講偏東了,怕你誤會就是東,又趕快打向西邊去。到了西呢,又怕你執著西,就又趕快打一下過來東。所以有時候覺得實在太玄妙了,不知道佛法到底講什麼;東也不對、西也不對,那到底怎麼辦呢?其實他的做法意思是你不要糾纏在觀念裡面;你要能夠超越,體會沒有這些觀念以前是什麼樣子。但是我用語言不得不這麼講,要用語言講佛法大義就是免不了有矛盾的意謂。然而這樣子講有個好處,可以使你了解這是無限的!不是語言可以傳達,而且這個無限超出我們的感官。因為我們信佛有修,知道說有的人看得到鬼,有的人看不到鬼。一般人看不到鬼是由於感官的限制。修行久了,心比較沈靜下來,就能進入比較微細的境界,因此有時候就會看見。所以無限就是說超出這種界限,甚至是超出時空的界限。 一般而言,我們是不可能知道將來的事。實在修久的人有時會先知道將來會有怎樣的事情發生。有時候空間的界限也可以超出;何以見得?比如說祈禱的功效。在美國的人去世了,有的請在台灣的法師做功德呀!在台灣的人去世了,他的家人對在美國的修行者有信心,就請在美國的人祈禱。這些都有結果呀!那我們若從物理世界來看,兩地隔海遠得看不到邊際,祈禱的力量是怎麼過去的呀?為什麼祈禱者在那麼遠方唸唸就可以了?所以這無限就是超出所有你可以想得到的限制。 至於超越一般肉體生死的限制,比如釋迦牟尼佛八十歲辭世,以佛法名詞講是「涅槃」,像是冠冕堂皇的修辭;從普通人來看,只是八十歲的人死掉嘛!可是實修的人,有的現在都還在定裡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所以佛法是真正可以超出這一些限制的。又如有些法師修到後來,証到金剛身,肉體就不壞呀!比如現在大陸九華山供著一尊聖僧的肉體。他在涅槃時肉身縮小成尺餘。文革時候廟裡面的和尚們怕說被毀壞,就藏在很深的地洞裡面,上面有東西蓋起來。可是一藏就十幾年,風吹雨打的,連上面蓋的東西都壞掉,很多大石頭、泥巴掉下去壓著,裡面又有雨水淋進去,就泡在水裡。到後來可以請出來供了,一點也沒有受損!這不是平常想像得到的,不合常理呀!科學沒辦法可以解釋的,但它實在是這樣子,現在去朝九華山的人可以目睹。而且更奇妙的是,他示寂的時候是禪定的姿勢,兩手結定印。結果後來,他都死了一、兩百年,有一次山上廟裡起大火,火一直燒,就快要燒到金剛身所在的這個殿,結果他的徒孫們都很乖呀,有的就不肯走,要跟他一起被火燒,活人願意這樣跟祖師走,那個時候這尊像,已經一兩百年了,忽然兩手上抬翻成遮蓋的樣子。結果火燒到這佛殿之前就滅了。所以佛法說「無限」,並不是空口亂講,而是有實在的事情在那裡。 那麼,「一體」的意思是什麼?一般人皆認同肉體,認同的是自己的血緣關係,我的家、我的孫、我的子,那麼就被這個觀念綁住了。又如,我的國、我們中國人,我們人,這些觀念就把其他類的人或生物等分開了。但這「一體」就是說一切都是一體呀!甚至這個無情啊,沒有感官,不是有情的這些,全部其實是一體呀!因為我們基本上還是認同於我們的感官傳達給自己的東西,因此認為自身才是一體。若將心胸闊大,那麼跟有情類也可能想成似乎是一體,因為同樣是求樂避苦的。然而佛法的教導是說,若你的心定得夠深了,你會發現一切其實是一體,沒有界限的一體。這是超出平常的想像的。平常我們都有「我是我、你是你」的個體觀念。現在比方說有人要攻擊這個團體,這時候,這個團體內的這些人會比較覺得是一體,一致對付外面這個人。但是佛法所說的一體不只是這種心理感覺上的一體,而是說實際上並沒有一個界限。 了解了這種一體的意思之後,我們再來看說我們修行是在做些什麼事情。修行是從我們目前有限的狀況慢慢學習開闊,開闊以便漸漸達到無限的境界。而同時要了解到,在積極方面是開闊,在消極方面是要放得下,要無執呀!因為你若是有什麼放不下呢,你就不可能真的開闊;你若是真的開闊的時候,看得到世界這麼大的時候,你不會像以前一樣,為自己一個小小的存在而不停的煩惱。所以這是一體的兩面,開闊和無執是一體的兩面。理智上的開闊,遇到事情不要只從自己有利的這邊來想,也要從對方來想,從整體來想。時間上的開闊,不要只想眼前的利益,也要從長遠想,這樣做是不是真的有意義。情感上的開闊,不要說我只關心這幾個人,那你很糟糕了,因為世間沒有任何的保證那個人沒有高高低低;每個人都有高高低低,那你的心就整天隨著這幾個人的高高低低而上上下下。你若是心可以開闊,而以一種平等的博愛對待每個人的話,雖然有種種事情,但是你永遠有無限的對象可以繼續去關懷,你這一生可以很安穩。因為你的心沒有被只有幾個綁在那裡。所以開闊與無執在我們生活裡實際運用上是很好的指針、指導的原則。因為我們每個人遇到什麼情況,那別人誰也不知道,而是只有自己知道,而且有很多情況是無可奈何的,不由自主、很複雜,那麼你要如何來處理這些事情?你也不能說只談這些修行,事到臨頭,不管它就算了。可是有些事,不能這個樣子嘛!情況逼著你,不得不處理呀!那你要怎麼辦呢?你就先靜下來想,我怎麼做才是比較開闊的處理,我怎麼做是比較能夠放掉執著,可以處理得比較好一點。這樣我們就有實在生活裡可以運用的一個指導方針。這樣子做,慢慢練習開闊、無執,那我們就慢慢接近佛、菩薩無限的一體的境界。 在懂了這一些根本的道理,無限的一體、開闊與無執以後,回頭再來看六波羅蜜的話,就很容易了解說為什麼叫我們練習布施。因為原來雖有執著在,但是你在修布施,也有財物的捐助,也有服務,也有幫助人家解決困難,在這樣子做的過程裡面,你是不是就減少了原來的執著呢?你的心胸是不是開闊了呢?你對其他人或有情的關心,因為有親自的介入、參與,所以不只是觀念上的。換句話說,布施就是從實際的行動上在做開闊、無執的修習。至於持戒,比方戒律說不要去做壞事。壞事的根本主要是只顧自己舒適,害人都沒有關係;這些都是自我中心,以對自己的執著為出發點。守戒,便是在實際的言行中練習無執。因為講原則容易,真正做起來,難免與自己的舒服、方便有衝突,就不容易貫徹理念於言行啊!佛、菩薩知道有種種的人、有種種的問題,就列出一些原則;若你在實修上都能夠注意到,那你就會減少很多的煩惱。有些戒條是叫我們做好事的,那就是叫我們學習及實行開闊呀! 若你懂從最後無限的一體來看,修習忍辱就很有意義了。忍辱平常難的就是「心字頭上一把刀」,好像需要十分勉強自己。其實有時候勉強忍耐也還是一種我執吧!因為你在勉強的時候還是有個「我在忍耐」的觀念。但對了解無限的一體的人,忍辱則是一種開闊的容忍,開闊的容忍是這樣子想:佛、菩薩教我們開闊,使我們見到有六道輪迴、種種的生死;人生有種種的路可以走,有種種境遇,「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現在雖有困難,但比別人幸運多了。若是看得很開的時候,現在遇到與人家起衝突的時候,你以前就為這小事情煩惱幾天,現在一想—佛菩薩有教我們無常,生命很寶貴,不曉得什麼時候,會遇到什麼事情;這麼寶貴的時間,若是用來煩惱,要是這三天都在煩惱,然後就死掉,那不是太冤枉了嗎?這寶貴的時間,我眼光看得到世界這麼大,有這麼多事情可以做,何必浪費時間在這裡鑽牛角尖!這時間、這力量、這精神我要用到積極幫助人家的事情上面。這樣子的忍多容易呢!就如同小孩子因為玩具破了就會哭,我長大的人怎會因為玩具破了而哭呢?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開闊的忍辱一點也不辛苦嘛! 從無限的一體來瞭解精進,精進也不再是說我非要早上唸多少經、中午要唸多少經、晚上又要怎樣,搞得自己很累才算精進。其實嚴格講苦行也不見得就是精進。並不是說那樣子努力不好啦;一個人要改壞習慣當然要很努力,才能把那麼多年的習慣早點改過來。那種苦修當然很好,有這種早得成果的好處;但是不要變成一種「著相」的苦修,好像說大家一定要在那兒坐幾個小時才是精進、用功;明明已在那兒打起瞌睡也勉強坐著,就變成做表相,那就不是精進。你如果從佛果之無限的一體、本來清淨來看,什麼是精進呢?比如說你一起個念頭,就能夠醒覺說,哎呀!這些都是世間的考慮,虛偽啊!我現在實在不想去,只是說現在若是不去,下次見面很難,所以我非去不可。精進就是能在起心動念就把這些虛偽的放掉;你能夠致力於多一分純真,那才算是精進。再來,要能長遠纔是真的精進。比方說我這三個月都很精進,再來店裡一忙、又有別的事情忙了,就停止了佛課。像這種的努力,你頭先那三個月,怎會有人說你不精進呢?但你從無限的一體來講,真正的精進就必須是徹底的、長遠的,超越時空的。你得從整個一生來檢討一下,那些事有意義我要做,那些事沒有意義我不做。那麼看看能夠理出日常生活中多少時間來,我這點時間要如何利用來增加對佛法的了解,多做些修行的功課,多做些服務的事情。你有這樣徹底長遠的心,對整個人生的目標已看清、確定,即使你做得很慢,一點一滴在改,仍然是真正的精進。這不是像一時的流行,一下子很熱,過了三、五年已經也沒有人來管了;那種從最後來看,都不是真精進。真精進是要能徹底了解、徹底反省,有一個實踐的計畫要把它改過來了,我這一輩子就是要走這一條路了。那麼雖然你一點一滴做得很慢呢,沒有關係,這種纔是真正的成長,是有根的。 這個地方又要再提到,我們修六度固然是大乘的功夫,發心很大,不但要把自己修好,還要幫助別人修行成佛。但自己若修不好的話,其實幫不了誰呀!怎樣才能幫我們修得很好?小乘的基礎非常重要。什麼是小乘的基礎?就是最初佛、菩薩教化中最強調的,叫每個人注意的,「無常」與「出離」。無常是叫你隨時隨地少做夢了;你不要老是打如意算盤:等我退休了再說,等我老了再說,等我有多少錢再說。哎呀,沒有保証的啦!你去墳場看一看,從生出來就死了的也有啊。我們這裡有多少種年紀,墳場就有多少種年紀;不要打太多那種如意算盤,要警覺到無常,只有現在這一刻是真的;若能盡量利用這一刻心中維持個佛號就不得了了。 再來,「出離」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做法師去了。我們不見得每個人都有那樣的福報和能力。所謂出離,就是看清了嘛,那些事情只是一個習俗呀!沒有真正義利。大家在那裡交際應酬,我到你家聊聊天,你來我家聊聊天,時間又過去了。最後又怎麼樣?現在接觸了佛法而且又瞭解其中道理的話,所謂「出離」就是沒有意義的你要放得下,而且你不能只停在那裡呀!你出離而只停在那裡不動也不對呀!你要往佛法的研究、修行、服務,這些方面去努力呀!那麼,這樣子的無常、出離是所有這些六度的基礎。這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做到。至於禪定、智慧是要前面四度修得好,那後面的這兩度就自然來了。例如禪定,我們最先可以做得到的當然只是普通的習定;是不是可以集中注意力?心能不能定下來?這當然是要先去修囉,但是若你已有「無限的一體」這個觀念的話,有時候也可以試修讓心開闊去。例如你現在坐在這裡習定,集中精神,坐了一會兒,心已經比較靜下來了。比較靜下來的時候,你再試試看能不能把心開闊到整個地球去呢?你一這樣做的時候,我問過一些佛友,他們都發現說其實這個心,頭一個就被牆擋住了,因為我們是被感官影響我們的心理的。我們看到這個牆,這個心想擴大過去,心理上就會覺得有個阻礙在那裡的。所以有時候可以練習心裡這種無限的開闊。這有甚麼好處呢?我們一般在不知不覺中有些成見在,平常自己無法察覺的,藉這種修法可把心中的執著消弱,使它漸漸消逝。 上述這些了解可以幫助我們,而且這一些是非常重要;為什麼呢?因為我修那麼多年,現在演講也不用看著什麼東西,我跟你講的就是我的心得、我自己聞思修的結晶,就像是把奶水都擠出來了。若你能夠把這個錄音帶再聽,隔些時日又再聽,就會得我的益處。有時候你去書裡尋求方針;但是有的書講這些,有的書講那些,我們要去聯貫起來,融和起來,往往也不容易。你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都請教師傅,像現在您們住持的法師到台灣去弘法了,就一時無法請益了。那一個人若活得久一點呢,有時候師傅又一個、一個圓寂了,又要向誰請教呢?因此,這一類指導的圓融原則,你若深入去探討的話,就會體會這些是你一輩子怎樣做才合佛法,怎樣修行才好一點,所依賴的原則。你遇到什麼法來,什麼境界來,你就是不要好高鶩遠;沒有什麼「一步登天」的事;修行就是做一個平實的人,踏實做個好人,然後了解這個原則。我們當然很有限,而佛是無限的。我們怎樣接近他?一點、一點,慢慢開闊,慢慢學放得下、無執。有這樣的原則指導,將來可以成長得很好。

而且這點很重要,因為我們人啊,這個肉體你要它長得好,大家都知道你要運動、吃得好,但是我們心靈上也是有類似的需要。你若是走對了,那麼你會慢慢有快樂、平安出來;要是不對,你就會有煩惱而且走不出來,不知道怎麼從煩惱中出來。這些原則就是教我們心靈上,怎麼樣可以成長,可以有平安與喜悅。而且你要注意,因為我們最後的目標是無限,而且實在是本來無限的,所以我們心靈上的成長是一種無限的成長,而且這個很值得去追求;為什麼?為什麼千里之外為人祈禱也能幫助人家?科學發展得再好,你也不一定遇到好醫生呀!診斷錯誤的也很多。你希望什麼事情都順利,為什麼往往事與願違?因為還是業力在作用啊!科學也很有限;醫生治病,醫到最後、醫不來的時候,那些加在您身上的種種儀器都是在阻礙你往生,都是打擾你最後的安寧。所以我們需要趕快了解這些事情,自己趁早好好修,到時候才不會遇到那些苦厄;這是防患於未然。而且心靈上的成長及喜樂,有這方針指導,就像健康的小孩子在成長,慢慢長成大人;要是走對了,沒有幾年就成大人了。修行也是這樣,你要是找對路了,真誠的好好做,幾年後就大不一樣了。更何況我們每一個人自己修好纔能夠慢慢真的幫到別人嘛;對不對?所以修行更顯得重要了,可以移風易俗,渡人淑世。大家應當努力啊!謝謝。


[Home][Back to list][Related works: The Sixfold Sublimation in Limitless-On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