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禪定實修體系

CW46
序及導言

佛教瑜伽士陳健民英語口述
康底帕洛比丘筆錄
漢譯﹕張淳焠,林鈺堂
校訂﹕林鈺堂

目 錄
給讀者的短箋─康底帕洛比丘
1989年再版前言
2011年修訂版前言
漢譯版補誌
(一)外層傳記
(二)內層傳記
(三)密層傳記
(四)密密層的傳記

(1)因位的成就
(2)道位的成就
(3)果位的成就:證量


原序

邱寶光 居士

自古以來,對於實相的探究有許多人在熱衷地尋求。在這些大眾之中,僅有少數人尋找到正確的途徑,而在這些少數人當中,能夠證入實相的人更是微乎其微。證悟者在被詢及有關他們證悟的內涵時,經常是無言可說的,因為實相僅能透過經驗來認證。經由嘗試錯誤,修行者可能終究會找到正確的修行之道。可是若能得到有驗證而不著兩端—— 流於口頭或保持緘默—— 的善知識引導,那麼這段嘗試錯誤的過程便可以縮短,甚至省去。

我們很有福緣,能值遇這樣一位實修親證的大善知識——殊勝的佛教瑜伽士陳健民上師——他,出乎慈悲,使得桑格那卡喜達比丘和康底帕洛比丘記錄下這一整套有系統的實修指引,以利益英語世界中有志從事佛教禪修的人們。

謹願有心修行之士能依此而聞、而思、而修。 釋迦佛的教法從不教我們盲信盲從,而是教我們要深入,且親自驗證其成果。

陳健民瑜伽士尚有一些對眾生有助益的作品之手稿,等待付梓。感興趣的朋友們歡迎助印,以供免費流通贈閱,以期佛法的更多層面能呈現在西方人面前。

願諸眾生獲得無上安樂

                       優婆塞 邱寶光
                       佛曆二九九三年
                       西元一九六六年六月十一日
                       於馬來西亞


1980年版序

沈家禎 居士

在許多有關佛教禪修的書中,本書是不同凡響的。它是聞名的佛教瑜伽士陳健民上師在喜馬拉雅山麓,印度的噶倫堡閉關二十八年實修親驗的結晶。它涵蓋了禪定的理論及實修。尤有進者,書中說明並連貫了佛教小乘、大乘及密乘傳承的禪修方法,並且對於西方佛教徒提供了進修金剛乘教法的指導。本書的附錄提供了許多更加詳盡的資料及教授,因而使本文增色不少。

在1966年初版及1976年重刷的引言前端,都描述了一九六二年在印度西孟加拉邦之噶倫堡此禪修手冊最初筆錄的情形:

『在此書內,我們把佛教瑜伽士陳健民所說的話先一一記下,並且刻意盡量保留他原創性的用語以及獨特的風格。為避免任何漏誤,桑格那卡喜達‧悉達偉羅比丘和康底帕洛比丘兩人一起每週一次去造訪陳瑜伽士;前者聆聽,後者(亦即此書之寫作者)筆錄。隔天,康底帕洛比丘趁著對前一日所講的內容印象仍鮮明,便把當場的筆錄謄寫成一份初稿,然後交給悉達偉羅比丘,請他指教。在依他的指點修訂後,即付打字。在下一次會見陳瑜伽士時,便把打好字的稿件呈獻。陳瑜伽士便加以細讀,並且做必要的增益或刪除,因而完成已經細審的最後定稿。因此,我們相信此稿確實無誤地展示佛陀的教法以及陳瑜伽士依之實修的經驗。』

馬來西亞的邱寶光居士於一九六六年初次將此稿付梓成書,免費分贈對佛教禪修感興趣者。在一九七六年,初版已分贈一空,卻仍有不少向隅者,我即在美將之重刷一千冊,由我在紐約的辦公處免費流通。此重刷版是由初版照相印刷,並經陳瑜伽士添加二篇有趣的附錄:〈如何轉人身為佛身〉及〈如何轉凡夫心識為佛智〉。

在一九七六年此書重刷印行後,很明顯地索閱者相當多,本書的再修訂也似乎勢所必行。梵文的音譯需要標準化;某些段落需再加以闡明。而大家的共識是,只要能維持文義清晰,原有的基本風格應予以保留,如此讀者讀來才較有親炙陳瑜伽士的感受。為了完成這份修訂的工作,在取得了陳瑜伽士的許可之後,位於紐約的世界宗教高等研究院便成立一個特別小組,由克里斯多福‧喬治博士(Dr. Christopher S. George)主其事。薇琪布朗小姐 (Miss Vicki Brown) 隨即被派到加州柏克萊市,和陳瑜伽士共事了八個多月,來進行修訂工作。眼前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這個版本,是集合了小組眾人之力才完成的。小組的其他成員有:泰麗莎‧徐(Teresa Szu),愛麗斯‧羅曼莉‧荷活 (Alice Romanelli Hower),賴利‧荷活(Larry Hower),瓦士利基‧沙朗達可士(Vasiliki Sarantakos),以及佳內特‧嘉措(Janet Gyatso)。

三十多年來,陳瑜伽士著述且印行許多中、英文的佛書。他曾發誓說他的著作絕不販售。他的生活非常儉樸,你幾乎找不出他在加州柏克萊的單房公寓和在印度噶倫堡的小木屋有什麼兩樣。我們希望藉由印行陳瑜伽士的言教,能使讀者的心靈和他相通,使您能對陳瑜伽士的風範,有若目睹。

                       沈家禎


給讀者的短箋

康底帕洛比丘

本書預設其大部分讀者對佛法已具備某些基本知識,尤其是對佛教的禪修和智慧傳統已有認識。目前有一些此類書籍是為了教授初學者而編寫。至於本書的殊勝之處,則在於它把整個佛教三乘中的思想都囊括了,並且闡明此等如何互補銜接,而形成一個有系統的「三乘一體」的成佛之道。在西方,小乘禪法較為知名;至於大乘禪法方面的知識,尤其是智慧波羅蜜的實修應用,卻相當貧乏;西方對於能即生成佛的金剛乘法門更是幾乎一無所知。在此必須強調,正如本書睿智又博學的作者一再聲明的——本書內的每一章都可以被擴充成一本書或多本書。本書限於篇幅,只能由博大精深的佛教禪法中擷取一些精華來介紹而已。

對於佛教禪修只有初識的讀者,請先讀(在本書導言內)作者的傳記,以「引發興趣」,然後接著去閱讀結論部分,因為它對本書的內容做了簡短的摘要,扼要地闡明了「三乘一體」的架構。〈附錄一〉收集了陳瑜伽士對一些與禪修相關的實際問題的回答,讀之也會有所助益。在對本書之頭尾如此抽閱之後,讀者就可以迴旋進內,著手深研其中各個章節;其中有種種圖解、表格,以及佛陀為引領眾生直至無上圓滿覺悟所開示的三乘禪修的摘要。

                       筆錄者 康底帕洛比丘
佛曆二九八九年
西元一九六二年十二月月圓日
於印度,西孟加拉邦,
噶倫堡,三乘法輪精舍


 

1989 年再版前言

此乃1980 年版之影印本。在1967年版中之相片,顯示陳瑜伽士向這兩位比丘作此演講,已再補入。此書之護法四大天王之一組圖像也在封底重現。這些重現都是依照陳上師的遺願而作的。

普賢王如來壇城法脈二祖
林鈺堂
1989 年七月四日
於美國加州愛爾舍利多市


2011年修訂版前言

很久以前已將此書之印刷版掃描,然後以軟體轉成Word Perfect 5文檔。後來又再轉成 2003 文檔。有一位佛友曾試行將其中之梵文辭語訂正,但在多年之後仍未完成此舉。

後來在2009年有位佛友,名為Dhammacari Shantavira,經過我們的網站來聯絡我,並表示自願修訂這些梵文辭語。此外,他還指出許多錯別字及錯誤的索引。所有他的訂正結果都陸續在2010年三月底之前以Word 2003 文檔傳給了我。

他使用的字體正確地顯示梵文,但欠缺美觀。近來只用英文字母便可上網輕易地找到梵文辭語的索引。因此我決定用Times New Roman為字體,而不採用梵文字母。

從2010年八月到2011年五月我檢視及修訂這些文檔,並將我的訂正處以綠色標明。許多錯誤的索引都已訂正,並且所有的中文辭語而今皆以拼音顯示。每當一章或一附錄已修訂完畢,我隨即將之分傳給我電郵名單上所有的人,並且負責維護我們的網站的弟子們就立即將之上傳供眾。

願陳上師之教法廣佈,利益許多眾生!

林鈺堂
2011年五月九日
於美國加州愛爾舍利多市


漢譯版補誌

此漢譯本從開頭到第十章都是由張淳焠女居士試譯,然後再經我修訂而成。之後多年未有進展。弟子疾呼屢屢敦請,我纔接下去將全書連同附錄都譯完。

林鈺堂
2012年十一月廿九日
於美國加州愛爾舍利多市

 

 


 

 

皈依禮讚 佛世尊、應供、正遍知

導言

皈依禮讚 佛世尊、應供、正遍知

 

燦爛的陽光照耀著噶倫堡,似乎在印可著一項重要工作的開始,因為這是一項與「光明」有關連的工作。談禪定理論的書很多,然而本書所涉及的不僅止於禪定理論,還涵蓋了極少被完整討論到的有關佛教修持的法門。本書是依佛教瑜伽士陳健民的開示,在盡量保留他原創的用詞及獨特風格的原則下筆錄而成。為免遺珠之憾,我每週和桑格那卡喜達比丘一起去見陳瑜伽士,由桑格那卡喜達細聽,而我筆錄。隔天我就趁著印象仍鮮明之時,把前一日開示的筆錄內容謄寫成粗稿,交請桑格那卡喜達評點。在依之修訂後,方才打字成稿,而在下一次見面時呈給陳瑜伽士過目。經過陳瑜伽士仔細的校讀,並做必要的添增與刪改之後,才成為定稿。希望這本經過這麼審慎校訂的書,能將佛陀的教法,以及 先生在禪修方面的實修經驗精確地呈現出來。

 

談完本書的緣起,讓我們回到 和陳 先生第一次,不是事實上的初次,而是首度專程為了此項任務而會面的情形。對於未曾造訪過 先生的人來說,要找到他的住處便是有夠困難的。並非因為他是住在什麼荒僻的山洞,或是無路可達的關房,而只由於噶倫堡一階一階擁擠、狹窄又陡峭的街道實在容易使人迷路。要到陳瑜伽士處,當沿著街道下行,逐級而下,行經一處擁擠的西藏難民區,而來到一排經旗前。他的關房對面是印度農業部的大農場。關房南面的窗外即因之而成美景。陳瑜伽士說,有許多次當他由此窗向外眺望,大自然渾然天成的詩篇,使他頗有感悟。

 

陳瑜伽士初到噶倫堡時,西藏難民尚未湧入,他的關房相當隱僻。有五棵在中國通常用來替代菩提樹的槐樹,從下方的農場往上生長,高達他關房的窗子。高度約一丈六尺,正巧和中國人所說的佛有丈六金身一樣的高。而這幅景象是陳瑜伽士未到噶倫堡前就已在定光中預見了的。對他而言,這五棵槐樹不只是吉祥的標幟而已,更深的意義是,這五株表徵佛陀的樹矗立在其關房之下,正如五方佛是由金剛薩埵所化現的一樣。因此,陳瑜伽士以此詩賦之:

 

半邊街面半農場,中有茅蓬早隱藏;

誰植五槐高丈六?我來無事再鋪張。〈五槐茅蓬即景〉

 

因此陳瑜伽士把如此殊勝形勢的關房命名為「五槐茅蓬」。然而這五棵槐樹已經被人摧殘,取而代之的是五根飄著經旗的竹竿。步上幾級階梯,我們輕敲後門, 先生現身了,他笑容可掬,一再微微躬身地歡迎我們。關房內有兩個房間,他招呼我們在其中一小間內就坐,並親切地給我們一些小點心,然後才開始開示。

 

我們在第一次會面時,就決定把陳瑜伽士的生平做一概要的介紹,以助瞭解陳瑜伽士對於佛法修證的闡述。我們五點開始,此時由窗外飄來住在附近的一位正在修法的西藏僧人夾著鼓音的低沈念誦聲。

 

先生自行為我們介紹他的生平事蹟:

 

自傳所根據的是「我」;但在實修上,無「我」可得。那麼,我們為何要來從事這種記述呢?我們所能談及的,只是一個經歷了一段時期,而又持續地被當作是同一個個人的蘊聚體而已。雖然我已禪修二十多年,卻依然找不到「我」;但是由另一個方面來看,空並不意謂著「無物」。雖然我在噶倫堡住了多年,卻不敢說這許多年來有任何一個「我」住在這裡,並且經歷其間的一切,因為一切都在剎那剎那間演變著。即使連噶倫堡所佔有的空間,也因地球不停地轉動而從不相同。我不敢說我是一個如此長期的隱士,因為主體與客體皆是無常的。我們不可能對主體或客體做任何確定的陳述。

 

人一日復一日地活著,而留下痕跡;人生只是一團不斷的痕跡,而沒有任何事物是你或我可以執持的。就如同文殊菩薩參訪維摩詰居士,而雙方俱默然一般。可是您們大老遠來訪,而一切又都已就緒。在您們如此光耀寒舍的情況下,我又怎能保持緘默呢!

 

先生展開笑容,從小凳子上站起身來,由開著的窗口接過一位年輕郵差遞進來的信件。這位年輕人是他的新鄰居; 先生曾給過他一點錢和一些廚具。 先生把信件擱置一旁,坐回小凳子上,繼續講他的故事:

 

(一)外層傳記

 

外層的傳記是關於家世、出離以及無常。我要簡略地描述這些,並不是因為有關於「我」,而是出乎感謝佛陀的加被使我出生在這樣的環境。

 

在我出生前,我母親不分晝夜都在心眼內看到她喉嚨中有一個燦爛的大太陽,但求診後,卻查不出任何病因,反而證實她十分的健康。我出生時被完整的胎衣裹著,所以沒被母血污染。我也不像一般嬰兒那般甫出娘胎就哭號。我母親注意到在我前額上,位於雙目之間或稍上方處,有一個凹陷的地方——就世俗相學而言,這是不好的徵兆;但對菩薩而言,卻是吉祥的象徵。在生產之後,我的母親竟新生了兩個乳房(林註:陳上師說是在原來兩乳之上方,各新生一較小之乳房),所以我是吃四個奶子的奶水長大的。我父親便開玩笑說她正像一隻老母豬。

 

家中兒輩八人,四男四女,我排行第四。但在我幼年時,兄弟姊妹大多都夭折了,因此我的母親時常以淚洗面。有一天,一位盲眼的遊方相士告訴我母親說,我活不長。我無意間聽到他講,雖然我是僅存的兒子,卻會早夭。目睹兄弟姊妹的相繼謝世,加上聽到這一番話,使我對死亡相當的恐懼。我母親深深地愛我,因為她已經失去了那麼多個孩子,也很害怕看到我死去。更糟的是,我們家裡還有別的麻煩。我父親不但娶了小老婆,還經常追逐別人的老婆。家裡的錢都被他花在酒色上。

 

由於這些原因,我恐懼兩件事,就是死亡和貧困。在幼年時期,我就看出世間是十分痛苦的。我的雙親經常口角,記得在有一次爭吵之後,我父親還拿刀威脅說要把我母親給殺了。

 

陳瑜伽士眼中閃著淚光,說出年幼時期的這些痛苦經歷,而此刻的他在心中對苦諦的普遍性已有深刻的體會。

 

小時候,我必須照顧老祖父。他開了一家店,每天我得大清早走上一段路去開店門。因為我的勤快,所以他變得很喜歡我。可是他年紀愈來愈大,生活中的一切事全賴他人照料;到他近乎瞎眼時,連放炭火在煙斗內,也要靠人幫忙。因為他得癆病甚重,所以不停地咳嗽、吐痰。我十歲時,他就死於此疾。

 

做為一個年輕的太子,即將成佛者,悉達多太子在他家外頭的城市裡看到了生、老病、死、沙門四大景象,而我在自己家裡,就目睹了其中之三。那時我還沒看過其四的出家人。我不需閱讀小乘的經典,便已深信四聖諦之首的「苦諦」;我幼年的經歷就是「苦諦」的寫照。當時我還沒法子出離,因為除了我以外,沒有他人可以照顧我的父母。

 

(二)內層傳記

 

此處開始談到內層的傳記;這是有關於我從不同的教師那兒所領受的心靈上的訓練。

 

當時在中國並沒有正式學校的組織;然而幸運地,我家鄉裡住的一個有錢人請得起一位博通儒典的私塾先生來授課,我就有機會從學。因為我的記憶力很好,所以總是十個學童裡的第一名。在私塾裡我們學完了四書。隨後我就進了縣裡政府辦的新小學就讀。當時小學內教的是一般通識課程,少年的我熱衷於學習此等課程,並且跟隨 陸博文 老師一起背誦羅洪先的詩集。羅洪先年少時就高中狀元,得了高官厚祿,還曾當過宰相。但縱使有這麼高的官爵,他並不快樂,只希望能拋卻名位與權勢,而隱居山林。最後他實現了他的願望,而他的〈羅狀元醒世詩〉很有名,融合了道家與佛家的哲理,含有強烈的出世思想,廣受喜愛。

 

我非常想效法羅狀元的榜樣,出離世俗的一切,可是我怎麼能夠呢?學校的老師說我聰穎但身體太差,看來不久人世,使我心裡很煩惱。我才不過十一歲,還不想那麼早死。我非常努力學習,有時半夜就起床開始用功,為了克服睡意,我就吸一根土製的香煙來弄醒自己(但我沒有上癮)。因此我學校成績始終是第一名。

 

小學及中學畢業後,我在湖南省會長沙的師範學校就讀了六年。強烈的求知慾驅使下,我幾乎無所不學,包括學彈鋼琴在內。我的房間沒有燈,所以夜晚我只好待在唯一有燈光的地方——廁所——念上幾個小時的書,如此的苦讀頗為損害我的健康。雖然我父親說我該休息,但我還是繼續苦幹。最後以優異的成績由師範學校畢業,同時還獲得了一份擔 任高中 老師的工作。

 

當時湖南省教育會為了選聘秘書一職而召開會議,全省七十二區,每區派出兩位候選人,總共有一百四十四人角逐此職,而我幸運地獲聘。該會負責管理省立圖書館和博物館,此圖書館內藏書甚豐,我因而得以博覽群籍。我所喜愛的是道教的典籍,因為它有多種不同的延壽秘訣,非常吸引我。

 

外面有韻律的修法鼓聲已停止了,或許那位僧人正在啜飲他應得的茶呢。這會兒四鄰傳來各種聲響,嬰兒的啼哭聲,婦孺們的喧囂打破了關房的寂靜。陳瑜伽士便也暫停了一會兒。他自己曾說過,有一回他在上海觀賞名角梅蘭芳演戲,看著看著,他就入了很深的禪定,遠勝於他岩居時的體驗。雖然他有些近鄰,他們的聲音卻對他絲毫沒有影響。當然只有禪定力工夫深厚的修行者才有此能耐。

 

在讀過許多道教典籍以後,有一天我去了一間扶乩的善堂。那間善堂的仙佛降乩示云,如果我修道,不但可以長壽,還可以長生不死。這是我人生的轉捩點,我漸漸不再那麼關心俗務。

 

圖書館內也有太虛法師的著作。太虛法師是中國佛教一位大力的改革者。雖然當時我對佛法的真正義理略知一二而已,但我很有興致地讀他的著作。對年輕的知識份子而言,太虛法師的文章清楚易懂,因為他們的內容是混合了現代科學的方法與古老的智慧。

 

當時湖南省境內並沒有佛教居士的組織;一些思想前進的居士們渴望能迎請太虛法師到湖南來協助他們 成立 居士會,並以演講及開示來教導傳授他的學識。他們慫恿我代表他們寫信邀請太虛法師,但因為我對佛法所知無幾,便不願承擔此事。然而他們還是說服了我,我猶豫地寫了這封信。法師似乎喜歡我的去函,還在回信中賜我一個法名——法健。很榮幸地法師還賜我兩幅他親手書寫的法語;信中他還說收我為弟子。一、兩個月後,當太虛法師來到敝地時,我便真正蒙他攝受而皈依了佛教(譯按:時為民國十八年,西元1929年)。他特許我在他創辦的佛學院裡任教(譯按:重慶漢藏教理院)。

 

先生以書信補述此段生活之要項如下:

 

皈依後,我開始研讀《華嚴經》,我對其中的〈淨行品〉特別感興趣,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配合菩提心來修行,在這裡面有詳細的條列。舉兩個短偈為例:

 

若在於道,當願眾生,能行佛道,向無餘法。

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以這種方式,幾乎日常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可以配合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心來修。

 

有一次我要印刷某書,我便專心地以優美有勁的書法抄寫了〈淨行品〉,加入此書附印,以便廣為流傳。我自己從那時起,日常生活中總是依照這些偈頌來修習菩提心,以及保持菩提心戒。因此,我從不欺騙他人,連幼童也一視同仁。在我得癬病病癒時(譯按:時為1949年夏季,到噶倫堡因理髮染癬而起,住院治療一個半月),夢中見到病魔稱讚我說:「吾惟畏汝之不欺心耳!」(譯按:引陳上師〈病裏正觀記〉文句)。

 

先生的斗室內,他接著說:

 

儘管已經研讀佛典了,當時我心中仍在道功與佛教之間徘徊。我的看法是小乘很好,但不能助我延壽。雖然我已皈依佛門,在遇到能傳我延壽道功的師父李龍田時,我實際上破了皈依戒。他年事雖高,卻是一張童子臉,據說他已廿年未曾進食。原本我不相信,可是和他共住了幾天後,我親證了這個傳聞。我依他的教導修習,而得到很好的成果。

 

太虛法師到湖南弘法後,長沙的佛教居士會便昌盛起來。接著有一間供居士們修淨土